一、刘备的最后倔强
公元223年,刘备在经历了夷陵一战的惨败后,心中充满了复仇的决心。他得知曹丕决定征伐吴国时,竟然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挥笔写了一封信给东吴大将陆逊。信中大意为:陆逊,如今曹丕准备征讨吴国了,我一向讲究恩怨分明,决定从白帝城起兵与吴国夹击,现在问你一句:怕不怕?
陆逊的回信很快就到了,带着几分戏谑:“哦,行啊老刘,来吧!当年你在火烧连营七百里时逃了,马鞍山围歼战你也侥幸逃脱,这一次,你还觉得自己能这么幸运吗?我对你能否逃脱表示怀疑。”
刘备读到陆逊的信,不知道是苦笑,还是心中感到一丝无奈。毕竟,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兵”,刘备一贯是言简意赅,心思深沉,若他真的能够威胁东吴,怎么会亲自写信通知陆逊?夷陵一战不仅让刘备失去了大量骨干力量,蜀汉的根基也受到极大动摇。倘若要怪,也只能怪曹丕。当时,曹丕站在一旁看戏,等着两国你死我活,结果到最后才匆匆出兵,实在是令人费解。
最终,随着曹丕对吴国开战和陆逊回信的到来,刘备的倔强心情开始逐渐消散。一方面,魏吴的战争爆发,给了蜀汉喘息的机会,这也是刘备为何不急于回成都,而是死守永安的原因——他深知,若自己退让,东吴必定趁势入川。
另一方面,陆逊的回信令刘备确信,东吴并无侵略西川的计划。陆逊的冷嘲热讽其实也有深意,刘备并非完全没有察觉,这一番话是陆逊对自己的一种回应。可惜,刘备依然未能真正把握住自己身体的极限,最终他病倒了。病榻前,刘备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急忙召来诸葛亮,进行“白帝城托孤”,完成了他最后的交代。
二、刘备的两个“神操作”
对于刘备在白帝城的托孤,我们可以归纳出两个关键的“神操作”。
第一个,就是刘备明确告知诸葛亮,若刘禅不成器,你就取代他。这一安排迅速成为了历史争议的焦点,甚至有“历史发明家”大胆猜测,刘备是否安排了刀斧手来“清除”刘禅。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一个角度来思考:当时的诸葛亮已四十多岁,正值人生鼎盛,但他没有后嗣,且在刘备托孤时,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还未出生。
当时的曹操有强大的继承人和后代支撑,司马懿的两子也已经在其手下担任要职,而诸葛亮在这个年龄却没有后代,所以要问他是否能接管蜀汉的政权,实在让人心生疑问。事实上,刘备的安排并不单纯依赖诸葛亮个人的能力,他更是希望诸葛亮能稳固蜀汉的未来。刘备还安排了李严管理军事事务,并让赵云等老臣协助。
第二个“神操作”则发生在托孤后的一个瞬间。刘备看到马谡跟随诸葛亮来到白帝城,便立即劝阻诸葛亮不要过分依赖马谡。他郑重指出:“马谡言过其实,根本不堪大用。”五年后,马谡在街亭战败后逃亡,导致了蜀汉的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也深感后悔:“为何没有听刘备的话?”
三、庞统是如何得到器重的
庞统与诸葛亮同为蜀汉的智者,但刘备对两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对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而庞统则自荐入仕,却被刘备派去担任一个小县令。这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有一种解释认为,诸葛亮的出山不仅仅是他的个人选择,还代表了荆州人才群体的力量,这使得他在刘备心中占据了特殊位置。而庞统则不同,他到来时,赤壁之战已经结束,荆州的权力和资源已被瓜分,庞统的价值相较于诸葛亮出山时已显得逊色。
刘备派庞统去当小县令,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的人才考核,并非对庞统的贬低。庞统的能力并未被忽视,反而在实践中大显身手。庞统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他的能力得到全面展示,并迅速得到了刘备的重新重视,最终被任命为与诸葛亮平级的谋士。
与庞统不同的是,马谡因其在刘备入川时的突出表现逐渐被看重。刘备一度高看马谡,把他当作重点培养的人才,甚至将其委以重要职务。然而,马谡最终未能经受住考验,街亭一败成了蜀汉北伐的巨大败笔。此事也证明,刘备的眼光有时并非一帆风顺。虽然他对马谡有预见性的警告,但最终仍未能阻止蜀汉的失败。
这些历史细节不仅是对刘备个人性格和决策的描述,也展现了那个时代政治风云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