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9月,刘伯承与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取得了定陶大捷,这一战果让西路敌人损失惨重,郑州方向的敌军元气大伤,剩余部队在士气低落的情况下自行撤退。然而,东路徐州方向的敌军却未能汲取教训,依旧凭借其强大的兵力继续沿着菏泽巨野公路进犯解放区,妄图改变战局。
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承果断决定发起巨野战役,以此给东路敌军以沉重打击,彻底摧毁蒋介石的钳形攻势。为了确保战役顺利进行,刘伯承亲自前往龙堌集一带的五旅司令部,策划战斗部署。
那是一个月色昏暗的夜晚,刘伯承乘坐一辆简单的胶皮轱辘大车,抵达五旅司令部。五旅的指挥官们正在一个农家大院里围坐,等候着指示。刘伯承从车上下来,带着轻松而坚定的步伐走进院子,坐在一张长板凳上。围绕着他的是一盏昏黄的马灯,灯光摇曳中,他简要地阐述了冀鲁豫区的作战情况。
他话语简洁,却透出一股不容忽视的威严。“在定陶战役中,我们消灭了敌人整三师,歼敌一万七千人。虽然这次战役目标不一定是歼灭敌人那么多人,但我们要做的,是捏住敌人的软肋,给蒋介石一个教训,摸摸老虎的屁股。”他话音一落,整个屋子里爆发出一阵愉快的笑声。
但刘伯承的神情瞬间变得严肃,他继续说道:“我所说的‘老虎’,指的正是蒋介石的王牌部队——邱清泉的第五军和胡琏的整编第十一师。第五军装备了美式武器,曾参加过对日作战,但战斗表现一般,现在却气势汹汹。整编第十一师,原是陈诚的十八军,号称‘黄埔军’,军官多出自黄埔军校。它们后面还有第四十一、第五十五、第六十八、第八十八师支援。”
他顿了顿,目光扫视在场的干部们,强调道:“你们的任务是阻击第五军,执行运动防御,确保主攻方向能钳制敌十一师。在章缝集地区,我们的三个纵队已准备好了铡刀,一旦你们拖住敌人,就能给他们致命一击!”
接着,刘伯承直言不讳地说道:“有些人可能觉得阻击战过于艰苦,觉得是啃骨头。可是,正是这些骨头,要是你们能啃下来,蒋介石的‘肉’就不可能长起来。过去你们在攻坚战中积累了经验,现在,面对敌人的飞机、坦克和大炮,关键是防守工事要坚固,但要有弹性,灵活应对。像打架一样,要先让敌人上钩,然后再反击。”
他最后问道:“同志们,大家有信心吗?”
全体干部齐声回答:“有!”
深夜近12点,五旅的指挥官们带着满腔热血和必胜的信心返回驻地。刘伯承再一次乘上那辆简陋的胶皮轱辘大车,披着棉被,不顾疲劳,直接前往战场最前沿——五旅十四团的阵地。
刘伯承到达时,第一时间与十四团的政委和参谋长进行了交谈:“你们辛苦了,来看看你们的兵力部署如何?”团参谋长汇报道:“听说敌人的第五军攻击非常强悍,我们担心顶不住,已将全团的主力集中在最前线。”
刘伯承听后微微摇头,“这种部署恰恰不行。如果敌人突破了前线,后方怎么办?这样肯定顶不住!你们的打法没有把握。”
“那应该怎么布置?”参谋长问道。
“我觉得最好采用三角形阵地。前方放少量兵力,后方设置防线,逐步加兵力。这样打起来,敌人的攻击会逐渐减弱,而我们的防御则越来越强。”刘伯承自信地解释。
团参谋长顿时明白,激动地说:“司令员,我们明白了!我们要用软顶硬打的策略,先把敌人的攻势软化,再一举消灭他们。我们马上重新部署!”
刘伯承满意地点点头,随即与他们一同前往前线视察,深入了解了三营的作战准备,并鼓舞了士气,详细说明了战斗的具体部署。
9月29日,龙堌集一线的阻击战拉开了帷幕。三营率先在观音集、小官庄一带与敌接火,指战员们毫不畏惧,顶着敌人的炮火和炸弹,顽强抗击敌人。五天后,才退至龙堌集,比预计时间提前了两天,为接下来的战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0月6日,敌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炮火铺天盖地,伤亡惨重。此时,前线指挥员紧急动员:“敌人依赖飞机、大炮,我们只要坚持到敌人弹药用尽,情况就会扭转。我们绝不能后退!后面就是旅部,刘司令员就在那,大家明白吗?”
“决不后退!”战士们齐声回应,“请向刘司令员转告,我们绝不当逃兵!”
10月9日凌晨,敌人再次炮轰龙堌集,但当战士们冲出工事准备反击时,眼前却是寂静无声的战场。原来,蒋介石的王牌第五军,经过11天的攻击,伤亡超过2000人,仅前进了10公里,龙堌集也未攻下。与此同时,敌人的整编第十一师在章缝集一带被我军主力围困,陷入了五天五夜的激烈战斗中。
我军勇敢地冲进敌阵,打入敌人心脏,敌人在绝望中企图依靠飞机展开最后的反扑,但终究无法挽回败局。在我军内外夹击下,敌人被彻底歼灭,巨野战役胜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