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虽然结束了三国的分裂局面,并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但它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让人感到屈辱的朝代之一,且广受民众的低评价。人们对司马家族的统治尤其反感,不仅因为在他们的统治下,中国从乱世走向了更加动荡的局面,也因为司马家族的政权是在篡位中得来的。
公元265年,曹魏的最后一位皇帝曹奂被司马炎篡位,而曹魏皇室并没有被彻底消除,相反,司马家建立的晋朝依然封其为王侯,享受着朝廷的照顾。然而,尽管曹魏皇室得到了某种程度的优待,两家之间始终难以消弭仇恨。当晋朝政权陷入困境时,曹家后人也开始站出来,借机落井下石。
司马家与曹家之间的恩怨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曹操与司马懿这对君臣的关系。尽管司马懿在曹魏阵营中的地位不低,深得曹操及其儿子曹丕的重视,但他最初并非主动愿意为曹操效力,而是因为外部压力被迫加入。由此可以推测,司马懿心中其实并不情愿,而曹操在与他接触后也从司马懿的眼神中感受到了某种潜在的危险。
《晋书》中提到“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即曹操早早看出了司马懿的“虎视狼顾”之态,并意识到此人不可小觑。然而,曹丕与司马懿的关系相对和谐,曹丕十分倚重他。曹操虽然曾提醒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但曹丕并未警觉,反而对司马懿保持了高度的信任。曹操的警觉最终被证明是有道理的,曹丕未能意识到潜藏的危险,使得司马家逐步侵蚀了曹魏的政权。
曹丕继位后,司马懿早已是朝廷中举足轻重的重臣,而曹丕短命去世后,曹叡继位,尽管他依旧试图压制司马懿,但局势已经变化,司马家族的成员们,尤其是司马懿及其子孙,逐渐在朝廷上占据主导地位。到了曹叡去世时,表面上曹魏的政权仍由曹家掌握,但实际上,已经成为司马家的囊中之物。司马懿通过巧妙的手段“熬死”了曹家三代,最终掌控了曹魏的实际政权。
随着魏明帝曹叡去世,曹芳继位,但其在朝廷中的权力日益微弱,司马懿与曹爽的争斗让曹芳完全失去了权力。高平陵事变后,曹爽被打败,司马家族成为了唯一掌控军政大权的势力。此时的曹魏皇帝已然成了名副其实的傀儡。司马家族欲进一步掌握皇权,因此,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上台,进一步加强家族权力,并为防范曹芳的反抗,废除了曹芳,并改立新皇。
这种行废立之事在古代权臣之间并不常见,司马师敢于废除曹芳,证明了司马家族的权力已经凌驾于皇帝之上。司马家此时已经能够操控曹魏政权,但仍未直接篡位,而是选择等待时机。最终,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承了家族大权,并继续维持这一状况,直至曹髦继位。曹髦因不满司马家族的霸权,甚至考虑武力反抗,但此举被司马昭提前察觉,在交战中,曹髦亲自上阵并最终被杀,成为司马家进一步巩固权力的牺牲品。
曹髦被废后,司马家进一步加强了对朝廷的控制,最终立了曹奂为皇帝,然而曹奂也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皇帝,真正的权力完全掌握在司马家族手中。曹奂继位后仅六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便决定在家族的长期权谋铺垫下直接篡位,建立晋朝。
尽管曹魏灭亡,曹奂并没有被彻底抹杀,反而在禅位后享受了礼遇,被封为陈留王,并且其爵位可以世袭,这为曹家后代留下了一个定时炸弹。只要晋朝政权得以稳定,这个炸弹就不会爆炸,但如果晋朝局势动荡,这个炸弹随时会引发严重后果。果然,随着晋朝的建立,司马家族的领导人们虽然比前几代更为聪明,但晋朝的统治却并未稳定下来,反而因皇帝荒谬无能以及内斗不断,使得晋朝最终难以维持。
随着各大政权的崛起,晋朝逐渐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曹家后代利用这个机会,重新发动了反抗,虽然他们未能复辟曹魏,但看到司马家族的处境越发艰难,内心的快感却难以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