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一段历史。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张照片都可能承载着一段深刻的回忆与故事。曾经在《历史镜像馆》中,我们讲述过光绪皇帝的悲剧人生,他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命运却如同傀儡一般,令人唏嘘不已。光绪帝在清宫历史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备受关注,既因为他那复杂的死因流传着多种不同的说法,也因为他的照片至今稀少,给这个人物增添了更多的神秘感。
相信很多人应该都看过一些光绪皇帝的老照片。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照片并非真正的光绪皇帝。尽管它们仍然被广泛传播,标榜着“光绪皇帝真容”,却往往导致误解。比如说其中一张照片,拍摄的是一个小男孩与坐在旁边的醇亲王奕譞的合影。我们知道光绪皇帝是奕譞与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的第二子。然而,光绪被慈禧立为皇帝时仅四岁,而照片中的男孩显然已经超过四岁。这样年纪明显偏大的孩子怎么可能以这种站位与奕譞站在一起拍照呢?在古代皇家礼制中,父子关系应该是尊卑有序,显然这种姿势并不符合当时的君臣之礼,因此这张照片根本不可能是光绪帝。
那么,光绪皇帝究竟有没有真正的照片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曾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1900年的庚子之乱,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为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这场事件中匆忙逃离紫禁城,向西逃亡,所谓“西狩”。经过一番波折,奕劻和李鸿章代表清朝政府与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承诺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才结束了这段屈辱的历史。直到两年后的1902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觉得形势稳定,才敢返回紫禁城。而就在这次回京的过程中,光绪皇帝才被外国摄影师拍下了一张照片,令人遗憾的是,这张照片并未正面展示光绪的面容。
光绪和慈禧太后乘坐火车抵达马家堡后,返回北京,途经正阳门的关帝庙时停下来祭拜,途中有大量外国人围观,他们都纷纷拿起相机拍摄。当时的慈禧太后在城楼上站着,微笑着向上方的外国观众挥手,甚至停留了很久,完全没有避忌。根据《德宗实录·卷四十九》的记载,太后在接受外国人拍照时表现得极为从容,似乎在向他们打招呼。相反,光绪皇帝则表现得相当避世。他急匆匆地下了轿子,迅速离开了现场,尽量避免被任何人拍到。
英国作家立德夫人,在她在中国期间的回忆录《我的北京花园》中,描述了这一情景:“光绪皇帝的动作如同闪电般迅捷,几乎连一眼都不给人看到。他刚下轿,祭拜了关羽之后便匆匆被抬走,几乎没人意识到他下过轿。而慈禧太后则完全不同,她停下来和外国人挥手,甚至拿出眼镜仔细打量他们。” 这些文字生动地描绘了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截然不同。
光绪皇帝所处的时代,实际上照相技术已经传入了皇宫,并且慈禧太后本人十分喜欢拍照,留下了很多照片。而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奕譞及其皇后隆裕,也都曾留下大量的宫廷照片。那么,为什么光绪皇帝至今没有一张正式的肖像照片呢?难道这些照片被销毁,还是根本没有拍摄过?从光绪一生受控的背景来看,后者的可能性较大。尽管如此,关于这一问题,学界依旧没有确切答案。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够通过尚未发现的历史文献,揭开光绪皇帝更加深藏的秘密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