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隤。”这句话出自扬雄的《解嘲》,其中引用了《史记》中的历史典故,展示了汉朝初期几位重要人物的功绩。
“萧规曹随”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讲述了萧何和曹参两位汉朝丞相的典故。在汉朝初期,萧何和曹参分别担任丞相,萧何制定的规则和制度被曹参完全遵循并继续执行。
司马迁在《萧相国世家》一书中明确指出,高祖刘邦非常看重萧何的功绩,将他封为酂侯,并且给予了丰厚的食邑,食邑的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功臣。当时的群臣对这一封赏表示了异议,认为曹参在战场上的功绩更加显赫,应当排名第一。刘邦则巧妙地回应道,萧何为“功人”,意指萧何在背后负责指挥和制定战略,而曹参则是“功狗”,负责执行命令并完成任务,这样的比喻巧妙地化解了争议。
不过,在最终对功臣进行位次排列时,群臣依然坚持应以战功为标准,要求曹参排第一。刘邦在内心里虽然仍希望萧何位居第一,但在外部压力下,终于同意了众臣的意见。然而,关内侯鄂君指出,萧何的贡献更多体现在战略和后勤方面,而曹参的战功则显得比较短暂和局部,这一论断最终帮助刘邦实现了他的想法,萧何仍然位居第一。
于是,刘邦不仅让萧何排在了第一位,还特别赐予他上朝时可穿鞋带剑,不必小跑这一特殊待遇。这种优待不仅是对萧何的尊重,也是对他能力的高度信任和依赖。
尽管萧何享有如此至高的荣誉和信任,他依然未能完全摆脱刘邦的猜疑。在《萧相国世家》中,萧何曾三次主动化解刘邦对他的疑虑。相比之下,曹参的境遇则显得相对平稳,刘邦从未对他产生过怀疑。
《高祖本纪》和《曹参世家》中的记载表明,萧何虽然位居功臣第一,但他封食邑的数量并不算最高,而曹参则在封赏时获得了更大面积的食邑,显示出曹参在刘邦心中的不同地位。曹参封食邑一万六百户,而萧何则只有八千户,且其中两千户是刘邦特别赠送的。这一差距反映了两人之间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不同角色与贡献。
曹参,作为平阳侯,在战功上同样拥有辉煌的业绩,他曾指挥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攻占了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汉朝的统一立下赫赫战功。司马迁在《史记》中还用数字列举了曹参的战功,包括下二国,攻占一百二十二个县,俘获王、相、将军等众多重要人物。
与萧何不同,曹参在刘邦的信任下始终保持低调,尽管他同样为汉朝立下了卓越的战功,但始终保持着对刘邦的忠诚和服从。曹参的忠诚和无私奉献,使得他不仅未被刘邦猜忌,反而被视为可依赖的支柱人物。
萧何与曹参的关系经历了由友好到疏远的转变。萧何通过派遣自己的子弟到刘邦的军营中,以解除刘邦的猜疑,最终赢得了刘邦的信任。然而,曹参则通过自己的一系列军事与政治手段,始终保持着与刘邦的默契合作,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关系。
历史上,许多功高盖世的功臣最终都未能善终,范蠡在帮助越王复仇后便悄然隐退,留下了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汉朝的开国功臣,也同样面临着这种宿命。尽管曹参最终未能像萧何一样成为权力核心的一员,但他凭借稳重的性格和忠诚的立场,成功地在历史的长河中保持了较为安稳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