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南省扶沟县吉鸿昌烈士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民族英雄吉鸿昌”七个大字,这幅题词出自聂荣臻元帅之手,用以纪念这位英勇的民族英雄。纪念馆的讲解员张艳娜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十年,她说:“每天都有不少群众来参观这里,缅怀吉鸿昌烈士的英勇事迹。他的精神不仅激励了扶沟县人民,而且他的壮丽事迹已经传遍了整个中国。”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首气吞山河的就义诗,是吉鸿昌烈士在临刑前所写,字字千钧,表达了他不惜一切为国捐躯的壮志。
回到1930年,国民党发动反革命“围剿”,蒋介石命令吉鸿昌带兵进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执行任务时,蒋介石通过恩威并施的手段将吉鸿昌任命为河南省主席,并送来委任状。面对这份来自蒋介石的厚礼,吉鸿昌却毅然拒绝,他坚决反对中国人打中国人,撕毁了委任状,拒绝了高官厚禄。此举让蒋介石勃然大怒,立即将他撤职,并迫使吉鸿昌“出国考察实业”,实际上是变相流放他至国外。吉鸿昌对此写下了“松间明月长如此,身外浮云何足论”的条幅,以此表达他坚定的心志和清高的胸怀。
在海外的吉鸿昌并未沉默,他不断向海外华侨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激励侨胞们共同抵御侵略。在一次集会上,一位青年侨胞激动地喊道:“吉将军,您一定要回国把军队整顿起来,我们将会是您强有力的后盾!”吉鸿昌深受感动,答道:“我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誓死要将日寇赶出中华大地!中国人绝不能做外国的牛马!”在场的侨胞们纷纷表示要跟随他回国,为国捐躯。
“淞沪会战”爆发后,吉鸿昌秘密回国,1933年,他联合各方力量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功攻占了塞外重镇多伦,并在战斗中击毙了日伪军千余人,震动了敌人。随后,部队进驻平北山区,但不幸陷入了国民党军的重围。
1934年11月24日,蒋介石通过北平军分会密电命令对吉鸿昌“就地枪决”。临刑前,吉鸿昌要求写下遗书。他穿上斗篷,走向刑场,举止从容,宛如日常外出散步一般。走着走着,他突然停下,捡起一根树枝,在刑场的土地上写下了那首震撼人心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写完后,他对特务们说道:“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着挨枪,死了也不能倒下。”特务们诧异地问:“那你想怎样?”他答道:“给我拿个椅子来,我得坐着死!”特务们为他的刚毅所震撼,迅速拿来椅子,吉鸿昌在椅子上坐下,面朝敌人,坚定地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
行刑的特务因吉鸿昌的英勇无畏而感到畏惧,“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着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在我的身上的!”吉鸿昌的话让执行死刑的特务们愣住了,他们不得不站到吉鸿昌面前,面面对着他举起了枪。枪声响起,吉鸿昌在北平陆军监狱英勇就义。此时,吉鸿昌的妻子胡洪霞得知噩耗后急忙赶往刑场,她只想将丈夫的遗体带回家,好好为他举办葬礼。然而,监狱管理人员竟然开口索要八万大洋。胡洪霞忍痛将家产卖掉,才得以接回丈夫的遗体。当她整理吉鸿昌的遗体时,发现一张沾满血迹的纸条,上面写着:“不要告诉我的妻子,不要将我厚葬。”胡洪霞看到纸条后泪如泉涌,她按丈夫的遗愿为他举行了葬礼。此后,胡洪霞带着孩子们四处躲藏,直到新中国成立。作为烈士家属,她受邀登上了天安门广场,感受到新中国的光辉与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