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就能继续接收到此类精彩文章,并方便与我们进行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将成为我们创作的最大动力!
大家都知道,蒋介石手下有八名十分得力的将领,这些人被誉为“八大金刚”。他们分别是“何应钦、陈诚、顾祝同、刘峙、张治中、钱大钧、蒋鼎文、陈继承”。这八位将领都是黄埔军校的高层干部,且个个都是上将,深得蒋介石的信任。不过,他们八人中几乎没有一个能让蒋介石完全放心的,有的企图“谋权篡位”,有的差点误射蒋介石的飞机,甚至有的外逃国外,最终却被蒋介石派去当教官,丢尽了颜面。
这“八大金刚”中的七位在解放战争结束后选择去了台湾,唯独有一位并未前往……
何应钦,作为“八大金刚”中的领头人物,始终是蒋介石最不放心的那个。在黄埔军校初创时,蒋介石担任校长,何应钦则是总教官,两人关系非常密切。蒋介石甚至曾多次被何应钦救过命。可惜,好朋友之间,权力往往让人心生变数。
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蒋介石希望能成为一方军阀,因此武汉的国民政府决定开除他党籍。原本应该支持蒋介石的何应钦,趁机与白崇禧合谋,动用武力迫使蒋介石下野。这一行动几乎颠覆了两人曾经的友谊。没想到,仅仅一个月后,蒋介石便回国与汪精卫和阎锡山达成协议,恢复了职务。
这次事件过后,何应钦沉寂了几年,但很快他又与日本驻华北的军官梅津美治郎签署了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替蒋介石背了一口黑锅。
然而,机会总是悄然来临。在西安事变后,何应钦看到了再次夺权的机会。他提出两套方案,其中之一是亲自出任总司令,利用空军轰炸西安,以此来报复张学良和杨虎城。另一套方案则是重新调整国民政府高层,何应钦希望自己成为军事委员会主席,而白崇禧则担任军政部长,汪精卫则成为党内最高领导。
不过,蒋介石没等到这次“逼宫”,便被张学良送回。自此,何应钦与蒋介石的关系愈发紧张,虽然蒋介石几度容忍,最后还是让何应钦去了台湾。去台后的何应钦虽被边缘化,但他能适应生活,活到了97岁。
另一位,“小委员长”陈诚,是一位非常模仿蒋介石的军官,无论在言行举止上都极力模仿蒋介石。陈诚对蒋介石极为尊敬,甚至在作报告时提到“委员长”,会自觉站立,下面的人也要跟着立正。每当陈诚走进办公室看到蒋的画像,他也会不自觉地行注目礼,接到蒋介石的电话时,他更是会肃立倾听。
陈诚的这种“忠诚”,加上他在军事上的能力,使他最终成为了国民党的第二号人物。然而,尽管蒋介石曾说要让他接班,最终却是秘密培养自己的儿子来接任,陈诚的心情可想而知。最终,陈诚在蒋介石去世之前便离世。
顾祝同被誉为“驭将之才”,他能够与不同背景的军队打好关系,无论是中央军还是地方军都能管理得井井有条。抗战期间,顾祝同也趁机走私贸易大发国难财,并且是皖南事变的导火索。尽管军事能力一般,顾祝同仍以忠诚著称,西安事变时,他站在了宋美龄一边,从此一路高升,最终成为台湾的“陆军一级上将”,并活到了94岁。
刘峙外号“福将”和“蠢猪将军”,他在黄埔军校结识了何应钦,并通过他得到蒋介石的提拔。尤其是在中山舰事件中,刘峙为蒋介石出力最多,赢得了蒋的深厚信任。但到了1936年,刘峙因站错队而得罪了蒋介石,之后他便尽力讨好蒋介石。
1948年,蒋介石任命刘峙为徐州“剿共”总司令,结果在淮海战役中,刘峙的部队大败,成为了蒋介石眼中的“失败者”。此后他移居印尼,当了一名教员。蒋介石认为他丢尽了面子,将其召回台湾,刘峙最终于1971年去世。
钱大钧在国民党中是一位资深人物,他不仅参加了东征、北伐,还在抗战期间参与了多次轰炸日本的行动。然而,钱大钧有一个显著缺点,就是非常贪财,被人称为“钩大钱”。尽管如此,蒋介石并不介意钱大钧的贪婪,重要的是他忠诚于蒋介石。1950年钱大钧来到台湾后,由于过于专注于体育事业,他并没有得到重用,最终活到90岁。
蒋鼎文与蒋介石关系密切,二人是从北伐到东征的老战友。然而,蒋鼎文的为人并不出色,抗战期间他私生活混乱,还和胡宗南发生了矛盾。他主政西北期间也趁机积累财富,被称为“腐化将军”。在豫湘桂战役中,蒋鼎文的4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他的失败让他选择辞职,后来在商界发展,直至1974年病逝,享年79岁。
陈继承也是国民党的一员老将,尽管参与过许多重要事件,但他并未在历史上留下太多成绩,1971年去世,享年78岁。
“八大金刚”中有七位选择了去台湾,唯独张治中例外。张治中原是一名普通的警察,1911年受到“人心思汉”的影响,脱离了警察岗位加入了上海的学生军。自1924年起,他跟随蒋介石,逐渐成为蒋介石的重要助手,担任侍从室主任多年。张治中对蒋介石的忠诚无可置疑,但他也坚持自己的原则。特别是在抗战期间,他尽量避免与红军交战,成为唯一一个没有参与过对抗共产党战斗的国民党将领。
1949年,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张治中参与了与中共的谈判。经过漫长的磋商,最终双方达成了协议。蒋介石看到协议后非常愤怒,认为这份协议是对国民党完全的背叛。但张治中为此做出了重大的决定,他同意留在北京并最终参与了新中国的建设。1950年,他亲自赴南海与蒋经国商讨统一事宜,尽管途中差点遭遇国民党的空袭,但他最终安然无恙。
张治中直至1971年去世,享年80岁。在他的一生中,他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