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之战,是上海解放后,陈毅市长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破晓东方》这部电视剧,详细展现了这一历史事件。观看后,帅克认为尽管剧中的剧情紧凑、悬疑感强、人物形象鲜明,但虚构的部分情节和人物设定,特别是陈毅与投机商人赵丰年的对决,严重影响了剧情的真实性和深度。相比之下,真实的历史要更加精彩。
(一)
那么,银元之战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
《陈毅传》作为官方正传,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记述。其要点包括:
首先,陈毅对银元之战的认识非常深刻且准确。他意识到,上海的物价波动不仅仅关乎上海本地,更影响全国,尤其是天津、北平以及江浙等省份。如果这种局面得不到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陈毅采用了“先礼后兵”的策略,反映出他深刻的政治智慧。在经济斗争中,单纯依靠武力并不合适,更多的是要讲究策略。陈毅首先投放了10万银元,目的是让物价回落。与此同时,他通过报纸和广播积极进行舆论宣传,增强社会的警觉性。甚至,他以市长的身份发出了严正的警告,要求投机商人立即停止非法行为,“若不及时改正,后果自负”。
第三,陈毅提出查封证券交易所的决定则显得非常果断。随着银元的价格继续飙升,市场恐慌情绪加剧,陈毅决定采取更为直接的手段。在他提出并得到邓小平和毛泽东主席的同意后,部队和警察迅速展开了行动。根据《陈毅传》的记载:“6月7日晚,中共华东局会议上,邓小平主持会议并最终决定执行陈毅的提议;6月10日,上海市动用了两营部队和400名便衣警察,突袭了证券交易大楼。经过两天一夜的清理工作,最终将250名投机者带走。”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陈毅确实采取了“先礼后兵”的策略,并且在必要时毫不犹豫地采取了强硬措施。这一历史事件本身既生动又精彩,完全可以通过忠实还原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不需要过多的虚构。
(二)
那么,电视剧《破晓东方》如何艺术再现这一历史呢?
整体而言,剧中的故事线和历史大致吻合,但为增强戏剧效果,编剧对部分情节进行了艺术加工。
首先,剧中虚构了陈毅与投机商人赵丰年之间的直接对话与冲突。在剧中,陈毅亲自前往证券交易大楼,借用市长、三野司令员、华东局书记的身份警告赵丰年,并与他展开一场深刻的对话。最终,赵丰年被抓后,剧中还安排了陈毅与赵丰年面对面的谈判,完成了人物间的对决。
其次,剧中还虚构了赵丰年向陈毅提出要掌控上海经济大权的情节。他声称,共产党能够打仗、能够实施土改,但治理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并不擅长。赵丰年表示,只要将上海的经济大权交给他,每年他能为政府上缴1500万美元。
另外,剧中也虚构了陈毅和经济专家纪南音一起私下调查银元行情、安抚民众的情节。陈毅时而穿军装,时而穿便装,独自上街,甚至在查封证券交易所时,纪南音也参与了其中,并在现场发表了讲话。
帅克认为,这些虚构的情节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剧中将陈毅这样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与赵丰年这样的投机商人进行对位,反而让陈毅的形象和地位大打折扣。陈毅不仅是上海市长,还是华东局书记,管辖的是上海乃至整个华东的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将他与赵丰年这样的投机者对话,不仅不提升陈毅的形象,反而让其身份显得不够尊贵。即便与上海的青帮大佬黄金荣对立,也不应该使得陈毅的形象大幅缩水。
其次,剧中陈毅频繁上街私访的情节与史实不符。当时,上海的社会秩序非常动荡,蒋军遗留的特务组织仍在活动,且不乏流氓匪徒。在如此高风险的情况下,陈毅并不会如此频繁地上街。剧中的这一设定明显忽视了当时的敌情和社会状况。
第三,剧中关于毛泽东主席如何同意陈毅查封交易所的情节,采用了主席与周总理商议的老套路,忽略了历史中的真实细节。根据史实,毛泽东亲自通过电话同意了查封交易所的决定。这样的真实细节,既生动又有纪实性,反而比虚构的商议场面更能增强艺术张力。
第四,剧中赵丰年在行动中逃脱的情节,也令人难以理解。考虑到这是一个由两营兵力和400名警察组成的突袭行动,赵丰年能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逃脱,显得不合情理。行动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这一事件的震慑效果,赵丰年逃脱无疑削弱了行动的威慑力。
最后,剧中有关纪南音上街喊话安抚民众的情节显得也不够真实。《陈毅传》里记载,市民普遍对查封行动表示支持,纷纷拍手称快,称“大亨倒台了”。剧中的剧情安排似乎有些过于复杂,忽视了当时市民对投机商人的普遍反感。
(三)
有些人认为,历史剧,尤其是革命历史剧,往往让历史学者感到痛苦。帅克认为,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非完全正确。比如,《大决战》这部电影,经过几十年的洗礼,仍然被观众称为经典。这部电影基于史实、逻辑严谨、演员精湛,至今仍被认为是革命历史电影的巅峰之作。
通过银元之战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拍摄革命历史正剧,尤其是涉及重要历史人物时,必须基于史实、严格遵循逻辑线索,并且选择合适的演员来演绎。这些历史人物早已深入人心,他们的形象和贡献已成为时代的丰碑。
因此,虚构的艺术手段和生硬的人物设定无法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想要打动观众、获得认同并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必须忠实于历史,用心去表现人物的真实性与深度。
参考文献:《陈毅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