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张顺在临死前,一定没有意识到,自己手中拿着的那封所谓的劝降信,实际上不过是一张空白的纸。他不明白,宋江将他推向了如此危险的境地。其实,张顺并非唯一一个被宋江利用的人,梁山的许多好汉,包括杨志、关胜、李逵,甚至卢俊义,都曾在宋江的计谋下走上了梁山,而后被他坑害。
让我们回到问题的核心,张顺手中的那封劝降信,到底是真是假?难道真的是一张毫无内容的空白信纸吗?
当时,宋江率领梁山好汉攻打方腊,期间他们经历了激烈的战斗,并且损失了70名战将,梁山的大部分精锐在这一过程中牺牲。在润州、宣州、毗陵、杭州、歙州、乌龙岭、昱岭关、清溪洞等地,梁山好汉与方腊军展开了惨烈的战斗。到了杭州城,宋江的军队遭遇了极为猛烈的抵抗,方腊的军队几乎把梁山军团压得无法前进,进退两难。更糟糕的是,战斗中的损失让梁山的士气跌入谷底,涌金门更是坚固异常,梁山大军久攻不下,形势十分危急。
在这样的情形下,宋江显然也开始感到焦虑。他召集众将商议对策,如何才能突破当前的困境,攻破涌金门。看了看军师吴用,宋江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方案:他决定劝降方腊。只需要写一封劝降书,就可以避免更多的伤亡,让梁山的将士功成名就,顺利归朝。这种巧妙的策略,不仅可以减轻损失,还可以为大家带来荣誉。接着,宋江提出,要想实现这个计划,必须越过涌金门,而要渡过涌金门,必定需要一位水性极佳的好汉。于是,他的目光转向了张顺。
此时的张顺,已经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既然宋江已经点名了他,他如何能拒绝呢?于是,尽管心中忐忑不安,张顺还是接下了这个任务。在出发之前,宋江还特意安慰他,告诉他“来使不斩”,相信方腊不会为难他。
但如果张顺像李逵那样,能当场质疑这一计划,说出“方腊都已经自立为帝了,他怎么可能会投降?”那么,张顺很可能能够避免这场灾难,至少能保住性命。不过,考虑到宋江的权威,张顺此时不敢反驳,只能默默接受了这个命令。
带着沉重的心情,张顺踏上了送信的路程。来到涌金门前,他毫不犹豫地跳入江中,迅速游向城门,手中紧握着宋江亲自写的劝降信。这封信已经成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因为他曾答应过宋江,一定要亲手将信交到方腊手中。
然而,当张顺接近城门时,方腊的部队早已布下了弓箭,他刚爬到城墙的一半,就遭遇了猛烈的箭雨。张顺反应迅速,成功躲避了前几支箭,但随后更多的箭矢如暴雨般射来,最终,他被密密麻麻的箭矢射中,身体钉在了涌金门的城墙上,几乎变成了一个刺猬。张顺的鲜血缓缓流入江中,站在岸边的李逵愤怒不已,咆哮着威胁要将方貌撕成碎片。
张顺的死瞬间激起了梁山大军的愤怒,原本士气低落的军队一下子爆发出熊熊战意。随后,张顺的尸体被众兄弟搬到岸边,身上的箭矢被一一拔出,宋江在众人面前执行了这项任务,意图激发起更多的复仇情绪。
第二天,宋江下令全力攻打涌金门,使用十二门火炮轰击涌金门,终于摧毁了方腊的防线,方貌被武松亲手斩杀。原本堅如铁壁的涌金门,在经过猛烈炮火后被击破,方腊的军队大败,胜利似乎唾手可得。
然而,涌金门的防守本来是不可突破的,宋江之所以让张顺去执行这一危险任务,实际上是为了通过张顺的死来激励梁山军心。张顺成为了一个牺牲品,宋江用他的死亡,换取了大军的决心和信念。而那封劝降信,很有可能只是一个空白的信纸,根本不包含任何有用的内容。
宋江以这种方式利用了张顺,虽然表面上与梁山好汉共享荣华富贵,但实际上,他不断地用兄弟们的牺牲为自己赢得胜利。只有少数几位像公孙胜、燕青、李俊和武松的好汉,才看透了宋江的真正面目。其他人,包括黑旋风李逵,也始终未能意识到自己已经深陷宋江的陷阱。
至于张顺,作为“浪里白条”的他,最终死在了水里,这对他来说是极大的侮辱。而宋江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惜将他推向死亡,这种手段虽然残忍,却也符合他对大局的计算。你怎么看这种局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