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2月底,四川巴塘地区,驻藏帮办大臣凤全与其卫队遭遇丁宁寺的喇嘛以及当地民众的围攻。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暴乱,形势异常严峻,巴塘土司罗进宝出面斡旋,最终促使喇嘛们同意让凤全离开巴塘。然而,第二天,凤全在离开巴塘20里外时遭到伏击,随行的50余人全部被杀,史称巴塘事件。
巴塘事件发生后,清廷大为震怒。驻藏办事大臣是清朝对西藏的最高代表,负责西藏及周边的事务。凤全虽然名为驻藏帮办大臣,实际上行使的是驻藏办事大臣的权力。清廷将凤全的任务定为:负责管理包括四川、云南界一带在内的西藏周边地区。一个如此高权重的官员,却在未正式进入西藏前就被截杀,这无疑给了清廷一个极大的耻辱。虽然大清的威严早已因洋人屡次挑衅而遭到损害,但那是外国人,难道国内的乱民就能不治吗?
光绪皇帝对此十分重视,立刻下诏命令四川提督马维琪和建昌道员赵尔丰负责解决巴塘事件,誓言不惜一切代价抓捕真凶。马维琪和赵尔丰迅速调兵进攻巴塘,局势很快得到平定,丁宁寺的堪布和巴塘的正副土司被逮捕,三人被正法并废除土司制度,标志着土司对巴塘长达186年的统治彻底结束。
从平定巴塘土司的事件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镇压叛乱,更是揭开了川边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序幕。川边改土归流,这一措施对于清朝西南边疆的稳定至关重要。可以说,若没有赵尔丰和他领导的改土归流,清朝几乎不可能保住西藏。
01
在了解赵尔丰所做的川边改土归流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概念:川边是哪里?什么是改土归流?
川边指的是四川与西藏交界的地带。雍正年间,川藏两地以宁静山为界,宁静山以东属于四川,而以西则属西藏。从成都出发,经过大渡河,往西经过打箭炉,打箭炉即今天的康定,直到宁静山的这片区域便被称作川边。川边是藏文化与汉文化交汇的地方,也是汉地通往西藏的必经之路。控制了川边,才能控制西藏。
改土归流,是指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方式改革。中原王朝对内地和边地的统治一向不同,内地采用郡县制,而边疆地区则多采取羁縻制,给予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一定自治权。清朝在西藏、东北、新疆等地也实行了类似的制度。而土司制度,是清朝在四川、西藏等地区继承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让地方的少数民族首领掌握大部分的地方事务,只有表面上服从朝廷。
由于土司制度存在大量的内乱和混乱,清廷便提出改土归流的政策,通过废除土司制度,设立流官直接治理这些地区。乾隆时期,曾因土司的叛乱而进行过大规模的镇压和改革。到清朝末期,除了川边和青海,其他地区的土司制度基本被废除。
然而,川边的改土归流尚未完成时,清朝面临着新的外部挑战。1888年和1904年,英军两次入侵西藏并占领拉萨,迫使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同时,俄国也派遣间谍潜入西藏,支持当地亲俄势力,导致西藏与清廷的关系日益疏远。清廷对于西藏的治理变得更加艰难,甚至开始考虑最坏的局面。
在这一背景下,川边局势也变得极为复杂。土司和喇嘛之间互相勾结,导致当地治安极为混乱。凤全在川边被杀事件的发生,标志着清廷在此地区的统治权威已降到低点,整个西藏的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02
赵尔丰出生于1845年,属于汉军正蓝旗,来自一个官宦世家。虽然他的兄弟们都考取了进士,但赵尔丰屡试不第。无奈之下,他花钱购买了一个八品盐官的职位,从基层做起。后来,凭借出色的治安管理,赵尔丰获得了更多的升迁机会。
赵尔丰在广东、山西等地任职时,表现出色,尤其在司法和治安管理方面。他亲自带领下属打击盗匪,深得百姓和上司的赞誉。1903年,赵尔丰被任命为四川永宁道员,在四川担任官职时,他迅速发动了对会党的围剿,因手段狠辣,被当地人称为“赵屠夫”。
此时,赵尔丰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和军事经验,对西南地区的治理有着深刻的理解。1904年,凤全被杀,赵尔丰随即参与镇压巴塘事件,随之展开了川边的改土归流。
赵尔丰深知川边地区的混乱,需要进行强有力的改革。他提出了“平康三策”,以便在川边推行改土归流,设置行省,发展教育、通商等。赵尔丰的“平康三策”战略,成为后期川边治理的基础。
03
川边地区由四大土司主宰:德格、明正、理塘和巴塘。每个土司下还有众多小土司,形成了复杂的行政网络。要完成改土归流,不仅要剿灭大土司,还要应对众多小土司的挑战。
在平定巴塘土司后,赵尔丰继续推进理塘土司的改土归流。理塘土司的四朗占兑在巴塘土司倒台后企图反叛,与当地喇嘛联合。赵尔丰迅速带兵攻打桑批寺,经过长期围困,最终逼迫敌人投降。
赵尔丰还在整个川边地区打击土司,尤其是打破了德格的叛乱。在长达8个月的战斗中,他最终歼灭了德格的叛军,迫使德格土司实行改土归流。
随着一系列成功的军事行动,赵尔丰逐步消除了川边的土司威胁,并在清朝的支持下,对川边进行彻底的行政改革。
04
赵尔丰不仅仅完成了川边的改土归流,他还推动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革,开展了农业、矿业、交通等多个领域的现代化改造。赵尔丰的改革措施包括兴办学校、鼓励垦荒、整顿税制、修建水利设施等,他的政策被许多人称为极为精细。
当时的川边民众对赵尔丰既敬畏又感激。虽然赵尔丰手段强硬,但他也为民众减轻了许多负担,废除了土司制度和农奴制,解放了民众。
05
赵尔丰不仅在川边取得了显著成就,清廷也看中了他在西藏的潜力。1908年,赵尔丰被任命为驻藏办事大臣,并兼任川滇边务大臣。此时,大喇嘛对赵尔丰的任命感到恐慌,担心他将西藏变成第二个川边。赵尔丰面对大喇嘛的抵抗,采取了强硬措施,逐步推进川边与西藏的行政整合。
赵尔丰在西藏的改革计划包括重新划分川边与西藏的界线,并设法推动更广泛的行政改革。然而,由于大喇嘛的强烈反对和清廷的妥协,他未能完全完成西藏的改革。
赵尔丰的贡献被广泛认可,尤其是在边疆的建设和改革方面。然而,在清朝衰败的背景下,他最终未能得到应有的奖赏。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赵尔丰最终成为清朝的牺牲品,被斩首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