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蒋介石抵达台湾后,许多曾与他有过矛盾的人也随他一同迁徙至此,包括了白崇禧等人。移居台湾后,蒋介石开始着手为儿子蒋经国的接班做准备,尤其是对于那些不听话的官员以及曾与他有过过节的老臣进行清理。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了。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蒋经国并未立刻接任党主席,而是让严家淦担任这一职务,这一安排令外界困惑。许多人不理解蒋介石为何作出如此选择,难道他不担心蒋家王朝因此被削弱吗?
外界对于蒋介石的安排纷纷猜测,而严家淦到底是谁?为何蒋介石会如此信任他呢?
实际上,严家淦并非一位外人熟知的政治人物,若他没有担任党主席的话,他会是一个相当低调的政治人物。严家淦生于1905年,江苏吴县,也就是今天的吴中区,出身于豪门家庭。严家淦的祖父是吴县的首富,家庭条件非常优越,因此他自小便接受了良好的贵族式教育,成为了典型的“富二代”。他也确实非常出色,凭借家庭资源,他顺利进入大学,并且在学术上成绩优异,堪称为家族争光。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拥有一辆私家车绝对是富人的标志,然而严家淦大学期间就拥有了一辆汽车,且其价格不菲,由此可见,他家境非同寻常。
1926年,严家淦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他的生活轨迹开始发生改变。原本身为富家子弟的他,一度打算走商业道路,想要继承祖父的商界地位。然而命运却给了他一个转折。一次偶然的相遇让他认识了宋子文——民国时期的著名公子哥之一,也同样出身于豪门。两人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相识,一见如故,成为了朋友。通过宋子文,严家淦接触到了不少政界人士,最终受到了宋子文的影响,放弃了商业道路,转而投身政界。
在宋子文的推荐下,严家淦于1931年被任命为京沪甬路管理局材料处长,并且获得了一个肥差。随着时间推移,他的仕途不断上升。1939年,他被提拔为福建省建设厅长及财政厅长。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政府由于大量发行纸币,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严家淦在福建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提出了“田赋征实”制,这一创新性措施根据土地多少来征税,并且这种办法随后在其他省份得到推广,成效显著,也使得他在政坛一跃成名。
抗战胜利后,严家淦被任命为台湾行政长官的交通处长,之后又担任财政处长,逐渐为他未来的从政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6年,严家淦作为“青年精英”的代表前往南京,向蒋介石汇报工作,这也是他与蒋介石的第一次正式见面。得益于宋子文的关系,蒋介石对这位小舅子的同学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在汇报过程中,严家淦将所负责的事务讲得头头是道,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8年,台湾及蒋介石统治区域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纸币贬值极为严重,市面上时常可以见到人们用袋子装着纸币去买东西。此时,严家淦提出了改革新币的方案,蒋介石听后非常赞赏,决定与严家淦进行详细讨论。最终,台湾“新台币”改革于1949年6月15日实施,旧币被废除,新币的发行有助于缓解通货膨胀问题,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严家淦因此被誉为“新台币之父”。
随着台湾经济的逐步恢复,蒋介石在为蒋经国培养接班人方面也逐渐放手。为了确保蒋经国能在未来接管政府的经济事务,蒋介石特别任命严家淦辅佐蒋经国,帮助其在经济领域积累经验。此时的严家淦,已经成为蒋介石信任的核心人物之一。
随着蒋介石对蒋经国逐步放权,严家淦被任命为国民党副主席,成为仅次于蒋介石的权力人物。尽管表面上他担任了党内最高职务,但实际控制实权的还是蒋经国。严家淦以其聪明才智及对蒋家忠诚的态度,成功地扮演了过渡性人物的角色。他深知自己与蒋家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所有重大决策上,他都与蒋经国保持紧密的合作。
在老蒋去世后,许多人认为蒋经国必然接任党主席,但最终却是严家淦暂时担任了这一职务。蒋介石深知,蒋经国接班的过渡时期如果过于仓促,可能会引起许多不安定因素,因此他通过选择严家淦作为过渡人物,确保了接班的平稳过渡。
严家淦的聪明与忠诚为他赢得了蒋家父子的深厚信任。在蒋经国去世后,严家淦感到十分痛惜,直至五年后,他也去世,享年88岁。严家淦的一生,深刻体现了蒋介石在台湾政治布局上的深思熟虑,也可见蒋介石在培养接班人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