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后,刘备逐步走向鼎盛,这一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外加一个意外的加分项。第一步是赤壁战后,刘备与孙权趁着胜利的东风,分别对荆州展开了大规模的控制和收割。孙权拿下了除襄樊之外的大部分南郡领土,包括江夏郡,这些都是人口、经济和军事重镇,是荆州最为重要的地区,仅次于南阳郡。而刘备则获取了零陵郡、长沙郡、桂阳郡以及部分武陵郡的控制权。虽然这些地方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相对薄弱,但刘备若想依照隆中对的战略,确实必须占据荆州中部的南郡,以此为基础向西进攻西川。
在与孙权的互动中,刘备曾前往建邺请求借用荆州。孙权当时正在与曹操对峙,单独对抗曹操压力巨大,因此迫切需要刘备来共同分担。这时候,鲁肃的劝解起到了关键作用,孙权最终同意了刘备的请求。其实,刘备借的并非整个荆州,而是东吴所占的南郡部分。为了巩固联盟,刘备还让出了部分地盘,具体来说就是长沙和桂阳两郡。通过这一安排,刘备不仅获得了进入西川的战略通道,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一举措虽然使得南郡成为四面受敌之地,但相较于孙权,刘备的战略主动权显然更加突出。
公元211年,刘璋因内部反对势力的压力,决定邀请刘备进入益州,这正合刘备之意。借此机会,刘备采取了第三步行动,他将关羽、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留下镇守荆州,而自己则率领黄忠、魏延等人进军益州,准备开始新的征战。与此同时,刘璋与刘备的关系逐渐破裂,刘备和刘璋的冲突愈发激烈,双方的对抗正式拉开了序幕。
随着战争的加剧,刘备进一步调动了诸葛亮、张飞和赵云等将领进入四川,并成功说服西凉的马超归顺他。到214年,刘备已经逼近成都,刘璋最终投降,刘备彻底控制了益州,取得了一个稳定的地盘,解决了人口、兵员和粮食的问题,三国的版图也趋于稳定。然而,刘备刚刚取得益州不久,孙权因荆州的归属问题与刘备发生了冲突,抢占了四郡的大片领土。刘备与关羽立即带兵前来支援,面对两军对峙的局面,曹操趁机占领了汉中,并派张郃进攻巴郡,刘备被迫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因此,刘备必须迈出第四步,与孙权达成和解。孙刘之间以湘江为界,刘备割让湘江以东的领土,换取了孙权停止进攻,并把注意力转向了合肥。此时,刘备终于可以专注于曹操在汉中的威胁。
然而,战事仍然胶着,未能迅速取胜。公元218年,刘备集结了巴蜀地区的所有资源,亲自率兵征伐阳平关。在经过一年多的激烈战斗后,刘备终于在战场上击败了曹军司令夏侯渊,主动权终于回到刘备一方。第二年,曹操亲自赶赴汉中,调集了所有兵力强攻,然而刘备的防线坚如磐石,曹操的攻势屡次失败,不仅如此,赵云和黄忠还切断了曹军的补给线,致使曹军的士气跌入低谷。最终,曹操只能选择撤退。此时,刘备成功占领汉中,彻底控制了川蜀地区的北门。
就在刘备在汉中安定局势之时,关羽也为刘备带来了一个意外的加分项。在两个月后,关羽发动了襄樊战役,一举打得曹仁措手不及。曹操急派于禁率领三万兵力前来增援,但关羽毫不手软,八月时,他不仅水淹了曹军的七个营,还生擒了于禁,震慑了整个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