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共内战期间,彭德怀与国民党将领廖昂展开了两次较量,时间相隔长达十年之久。廖昂,四川人,黄埔二期毕业生,曾是反共老手,但他的军事才能并不突出。1936年11月,红军西征途中,彭德怀指挥山城堡战役时,与廖昂的部队交锋。廖昂所带的一个旅最终被彭德怀全歼,而廖昂仅以个人逃脱为幸。
这位廖昂虽然军事上毫无建树,却在官场中游刃有余。即使遭遇了如此大的失败,他不仅没有受到降职的惩罚,反而被晋升为中将师长。这不得不让人叹服他的官场手腕。
有趣的是,时隔十年后,1947年10月,彭德怀再次与廖昂对决。彭德怀心里想着:“上次放过了他,结果他还升了官,这次绝不能再让他逃脱。”这时的廖昂,已经配备了现代化的美式装备,部队也更为精锐。中共撤离延安后,廖昂率领整编第76师驻守清涧,作为胡宗南主力的一侧防卫力量。
虽然廖昂是一个师长,但其部队的规模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军级单位。清涧是南下延安和西安的重要交通枢纽,廖昂在这里修筑了坚固的防线,四周大修碉堡,沟壕交错,障碍物重重,构成了一个易守难攻的坚固阵地。
10月3日,彭德怀召集西北野战军前委会商讨攻占清涧的方案,决定由第一、第三纵队发起进攻,而新四旅和教导旅则负责阻击敌军增援。次日,野战军完成了对清涧的包围。10月6日傍晚,攻城部队依照彭德怀的指示发起了进攻,到10月7日成功攻克了外围据点。
得知彭德怀来攻城后,廖昂的紧张可想而知,他频繁电告胡宗南请求支援。10月8日,刘戡率领5个半旅的增援部队从延安出发,9日到达永坪,距离清涧已不远。然而,攻城部队尚未完全控制外围要点,尤其是具有制高点的笔架山。笔架山周围悬崖峭壁,几乎不可攀登,再加上敌军多次人工加固,使得攻占变得更加困难。解放军358旅几次进攻未果,彭德怀焦急地通过电话指示副司令员贺炳炎加紧攻占这座山。
电话里,彭德怀急切地说:“笔架山必须马上拿下,否则影响整个战局!”贺炳炎则答道:“攻击部队伤亡惨重,情况困难。”二人意见不合,争论激烈,最终都挂断了电话。彭德怀怒不可遏,带着副参谋长王政柱等人,亲自赶到358旅指挥所,实地勘察地形和敌军火力布局。
彭德怀站在堑壕里观察战局。此地时常遭遇敌军机枪扫射,余秋里见状劝他远离危险地带,但彭德怀笑着回应:“你们都不怕,我怕什么?”在大家的劝阻下,他才稍微挪动位置。就在他刚离开不久,敌人的子弹便打中了他原本站立的位置。彭德怀不禁感慨:“看来任务还没完成,马克思还需要我。”他和参谋们重新布置了攻击计划,集中火力,最终在10月10日,358旅成功拿下了笔架山,彻底清除清涧周边的敌人。
随后,彭德怀下令攻城部队准备进攻,决心在敌援军到达前解决战斗。他坚定地说:“绝不能让最后的机会溜走!必须在敌援军赶到之前拿下清涧,活捉廖昂。”攻城战再次展开,攻城部队奋力进攻,最终在11日清晨,成功攻占清涧,彻底歼灭了守军,廖昂和张新都被俘。
此时,刘戡率领的援军还在20公里外,听闻整编第76师被歼灭后,匆忙调头撤回延安。廖昂再次成了彭德怀的俘虏,心情愈加沉重,夜不能寐。彭德怀见他如此,便与他谈话。廖昂不好意思地抱怨道:“虽然清涧的防御工事十分坚固,但胡宗南居然让我们一个师和一个旅来守卫,简直是在开玩笑。”
《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彭德怀与廖昂的这两次对决,书中还提及了其他元帅的征战经历及个人性格。这本书一经出版,便成为畅销书,曾登上中国军事畅销书榜单的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