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0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最新进展。在此次发布会上,相关部门公开了殷墟池苑遗址的最新发现,遗址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标志着中国殷墟历史研究及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和进展。
随着甲骨文和殷墟遗址的持续发掘,学者们对商朝历史的认知不断加深。但对于夏朝的存在问题,目前学界仍存有争议。夏朝并未发现直接的文字记载,尽管在《史记》一书中,司马迁提供了非常详细的夏朝君主名单,同时洛阳地区也发现了与夏朝相关的二里头遗址。那夏朝到底是否存在呢?
关于夏朝是否存在,学术界的看法并不一致,尽管如此,中国主流史学界和公众普遍认为夏朝是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朝代,至少在教科书中,夏朝被认定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这一观点虽然广为接受,但关于夏朝的许多细节仍然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来验证。尽管如此,“夏朝不存在”的观点并不完全是学术界的主流,但它也有其一定的道理,且并未影响到公众对于“夏朝大概率存在”的普遍认识。
那么,为什么认为夏朝存在的可能性非常大呢?
首先,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夏朝历史记载值得信赖。历史学界长期以来都认为,先秦到两汉的历史书籍在真实性上存在诸多疏漏。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提到“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意思是这些历史文献中漏洞太多,无法被完全信赖。然而,出土文献通常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尽管关于夏朝的出土资料尚显稀缺。现有的一些文献,如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刻有大禹治水的相关文字,证明了夏朝的历史记载在后世并没有完全消失。
夏朝是否有史官制度,或许可以从《诗经》《尚书》及《吕氏春秋》等经典文献中找到线索。史书记载了夏朝灭亡后的情况,显示了商朝史官以夏朝的历史为戒,避免重蹈覆辙。虽然夏朝的史官制度或许不如商朝完善,但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夏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大禹治水、太康失国等仍然得以保存。没有史官制度,如何能记录如此详细的历史事件呢?
其次,司马迁的《史记》本身在史学界的地位和可信度较高。《殷本纪》中对商朝历史的记载,与甲骨文出土的内容相吻合,证实了其真实可靠。尽管《史记》对夏朝的记载时间相距数千年,但如果《殷本纪》能通过考古发现得到验证,那么《夏本纪》的记载也具有高度可信性。学者普遍认为,司马迁通过对民间口述历史和其他文献的考证,最终完成了《夏本纪》,而其中的内容值得相信。
第三,夏朝并不一定没有文字,尽管目前尚未发现明确的夏朝文字证据。文字的出现被视为文明的标志,然而至今尚未有确凿证据证明夏朝有自己的文字。但考古学家的研究表明,夏朝可能已有相对成熟的文字系统。
例如,甲骨文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商朝的甲骨文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早期的符号和象形文字逐步发展为较为完备的文字体系,夏朝作为比商朝更加古老的文明,很可能早早就有了类似的文字系统。并且,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符号,这些符号与后来的甲骨文有相似之处,进一步证明了夏朝很可能已经拥有文字。
再者,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也出土了许多文字符号,这些符号显示了文字的雏形。虽然这些符号并未形成完整的文章,但它们为夏朝可能拥有文字提供了支持。结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符号,这些发现增强了夏朝拥有文字的可能性。
最后,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朝的都城。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史记·夏本纪》及《括地志》《国语》均有提及夏朝后期的都城设址洛阳,而通过C14测年技术,二里头遗址的时间范围与夏朝末期相符,并且出土的宫殿遗址符合都城的特征。因此,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使得夏朝定都此地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
综上所述,夏朝的存在并非毫无根据。随着更多考古证据的发现,夏朝的历史也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确认。如果未来能够找到夏朝文字的实物证据,那么夏朝的历史将更加不容置疑。
作者:孙毅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关于历史上是否存在夏朝的问题》天津师范大学杜勇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