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制度源自明朝体制。明朝在地方设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三个重要机构。承宣布政使司的主管官员为左、右承宣布政使,即布政使,负责一省的民政、人事、财政等事务,这些官员在地方具有重要职权,也被称作藩台或藩司。提刑按察使司则由提刑按察使掌管,主管一省的刑狱工作,这个职务也被称为臬台或臬司。都指挥使司的长官为都指挥使,主要负责一省的军事事务。至于明朝的总督和巡抚,主要因应军事需要而设置,虽然可以节制三司,但这些职位并非常设。
清朝入主中原后,虽然取消了都指挥使司,但基本沿袭了明朝的管理体制,保留了布政使和按察使职位。然而,布政使的职权范围有所缩小,并且由原来的两员减少为一员(如江南、胡广和陕西等省曾设有两员布政使)。此外,清朝还在布政使和按察使之上设立了巡抚职务,成为常设职位。理论上,巡抚、布政使和按察使都属于一省的主要官员,同为同僚,但由于巡抚拥有节制布政使和按察使的权力,实际上布政使和按察使的权力被大大削弱,成为巡抚的下属,影响力有所下降。
即使如此,布政使和按察使在名义上依然是省级主官,布政使与未加衔的巡抚平级,均为二品官员;按察使则为正三品官员。尽管巡抚拥有节制这两司的权限,但并没有任免布政使和按察使的权力。用现代语言来说,布政使和按察使可以看作是中央派出的副省级干部,其组织和人事关系直接与中央政府挂钩,而不直接受省级控制。在清朝,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任命必须经过皇帝批准。正因为如此,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江苏布政使和按察使能够对江苏巡抚李卫提出挑战,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职位和权力并不完全依赖巡抚,乌纱帽并不掌握在李卫手中。
虽然李卫在剧中是雍正帝的亲信、铁杆下属,但这一系列反映出的地方官员的权力斗争却并非简单。江苏的布政使往往有科举出身,背后可能有强大的朝中支持者。这些科举出身的官员往往有着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网络,且他们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关系,这也是他们敢于挑战李卫的原因之一。李卫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直接损害了士绅阶层的利益,而这些士绅又往往与地方官员紧密联系,因此布政使敢于与李卫抗衡也是情理之中。
至于那位按察使,他作为“年选”官,地位较为特殊。在年羹尧倒台之前,“年选”官的权力非常大,按察使自然不把李卫放在眼里也就不难理解了。李卫在剧中最终采取了对按察使的行动,虽看似表面上是针对按察使的个人问题,但从更深层次来说,这一举动是在给年羹尧的势力制造威慑,向其他地方官员传递一个信号:即便是年羹尧,也不该逾越底线。李卫的这一决策,虽然动摇了按察使的权威,但他没有足够的权力罢免整个藩、臬二司,只能通过小范围的操作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总的来说,虽然李卫作为巡抚名义上拥有较高的权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他的许多决策仍然依赖于布政使和按察使。由于巡抚无法直接任命这些官员,这使得他在处理许多具体事务时,必须依赖这些地方大员,这也限制了李卫的施政空间。
上一篇:国际象棋比赛中牛仔裤“获胜”
下一篇:清风正气歌丨雪枫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