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猎人们善于利用鹿皮的特殊属性,制作了三种独具特色的物品。这些物品如今已经成为文物,并且被珍藏在博物馆中展出,成为历史的见证。那么,这三种物品究竟是什么呢?如果您对它们感兴趣,就请随我一起探索吧: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内容与文章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长白山脉的主峰坐落在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作为鸭绿江、松花江和图们江的发源地,它也被誉为“三江源头”。在中国广博的神话体系中,长白山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许多神仙都被描绘为栖息在这座山脉中的守护神。此外,长白山还是满族及其文化的发源地,其中的“长白”二字象征着“长久相伴,白头到老”的美好寓意。
长白山的最高峰是将军峰,海拔高达2749米,是我国东北地区的第一高峰。这里四季常年积雪,生态环境极为优越,成群的野生动物在此栖息、繁衍。东北虎、野鸡、野兔、梅花鹿、野狼、东北狐、麋鹿等动物共同生活在这片自然天堂,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生态大家庭”。
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长白山的植被垂直景观以及火山地貌景观被评为首批《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国家自然遗产地。2010年,长白山还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和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
在现代社会,人们愈加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然而,民国时期,许多当地居民以打猎为生,依靠“山神爷爷”的庇佑,日子过得安逸而富足。得益于长白山丰盈的物产,猎人们的生活过得非常滋润。
那么,长白山的哪些动物被视为“宝贝”呢?答案无疑是麋鹿。长白山的麋鹿常年生活在严寒的环境中,皮毛十分厚实,肉质细腻丰盈,口感鲜美,堪称“肉类中的王者”。当时的猎人们在接待贵客时,常常会准备一锅麋鹿肉作为最高规格的款待礼仪。既然麋鹿是“宝贝”,它的每一部分都极具价值:鹿角可用于泡制药酒,鹿筋可用来做弓弦,而最常用的部分无疑是麋鹿的皮毛。
现代社会中,皮制品多由厂商统一生产,但相比之下,猎人们加工麋鹿皮的工艺却充满了“灵魂”。麋鹿皮的用途相当广泛,但无论用来制作何种皮制品,都必须经过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鞣制。鞣制麋鹿皮并非易事,若没有丰富经验的制革师是无法完成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细把控,鞣制材料的配比至关重要。通常,一张普通的母麋鹿皮,需要撒上五六斤细盐,而公麋鹿皮则需撒上十斤左右。盐量必须均匀,否则盐少会导致皮肤腐烂,盐多则可能使皮革变硬。
腌制好的麋鹿皮需要将皮毛朝外叠起,确保细盐包裹其中,放入大桶或缸中,并加水将皮面完全覆盖。制革师每天都需要搅拌,以保证盐能够溶解,从而防止皮毛脱落。用这种方法鞣制的麋鹿皮质地柔软且耐磨,颜色自然美丽。
在民国时期,麋鹿皮的处理和鞣制工作主要由男性完成,而缝制成品则是女性的“专长”。一些巧手的妇女能够将柔软的麋鹿皮缝制成皮大衣。经过她们巧妙的缝制,皮大衣不仅舒适透气,还具有极好的吸汗性能,是猎人们在冰天雪地中日常穿着的衣物。正是这种透气且保暖的鹿皮衣物,帮助猎人在寒冷的环境中顺利完成狩猎任务,确保家庭的生计。
东北“八大怪”中,有一项独特的风俗,那就是“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在过去的东北,吸烟的人非常多,烟草的种植也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凤凰晒、亚历山大、蛤蟆癞等烟叶成为了当地人喜爱的香烟。正因如此,被鞣制的鹿皮常被制作成烟袋。由于鹿皮既轻便又防水,且柔软耐用,吸烟者往往以拥有鹿皮烟袋为荣。
此外,鹿皮的防水特性被山民们充分利用,有些巧手妇女甚至用鹿皮制作水袋,方便男人们携带水源上山。鹿皮水袋即使装满水,也不容易泄漏,做工精细的水袋几乎不会洒出一滴水。有趣的是,当水袋中的水被喝光后,水袋可以轻松卷起,方便收纳,占用的空间非常小。
随着现代环保意识的普及,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从肆意捕杀转向了尊重生命、和谐共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转变,许多山民不再以打猎为生,而是成为了山林的守护者。皮革制品逐渐成为历史遗物,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中,讲述着祖先们的智慧与勇气,以及他们与自然抗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