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历史时期的曹魏政权中,有六位人物被给予了皇帝的称号。尽管曹芳和曹髦均曾短暂登基为皇帝,但他们最终还是未能获得正式的皇帝尊号。
公元239年,当魏明帝曹叡去世后,他的养子曹芳继位,成为曹魏的第三位皇帝。然而,曹芳的统治并未持久,因权臣司马师的专权,最终被迫辞去皇帝之位,仅被封为齐王。曹芳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失去了权力,更是被历史遗忘。
随后,曹芳被废黜后,司马师将高贵乡公曹髦立为新的皇帝,使其成为曹魏的第四位皇帝。然而,曹髦对朝政的失控感到愤怒,他带领一众宫廷奴仆,试图讨伐掌控实权的司马昭,最终不幸遭到司马昭的谋杀,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这两位曾经挂上皇帝名号的人,终究未能享有夏朝皇帝应有的尊荣和地位。
那么,曹魏其他六位享有皇帝尊号的人是什么样的呢?追溯至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强大的压力下,迫使汉献帝刘协禅位给他,自此曹丕称帝,史称魏文帝。曹丕即位后,追尊他的祖父曹嵩为太皇帝,又尊其父曹操为武皇帝。《三国志·文帝纪》记载了这一追尊活动,清楚地表明了曹丕对祖辈的尊敬和对父亲的崇高评价。
在曹丕去世后,他的儿子曹叡继位,并继续追尊曹嵩的养父、大宦官曹腾为高皇帝,这样曹腾便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皇帝称号的宦官。《三国志·明帝纪》中详细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提到了追尊活动的时间和过程,这些都是对曹腾及其地位的肯定。
随后,曹魏又多出两位皇帝,高皇帝曹腾和魏明帝曹叡。最后一位皇帝曹奂是曹魏的终结者。在成为皇帝后,曹奂不过是司马氏的傀儡,依附在权臣之下,最终被迫禅位,导致了曹魏的败亡。这六位获得皇帝称号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而曹芳和曹髦则遭受了被遗忘的命运。
在洛阳的宗庙尚未竣工的时期,有几位威望显赫的人物被供奉在邺城的宗庙中。待洛阳宗庙建成后,曹叡指派太常韩暨担任迎接的使者,前去邺城将高皇帝曹腾、太皇帝曹嵩、武帝曹操以及文帝曹丕的神主请回洛阳,供奉在新建的宗庙中。《三国志·明帝纪》详细记载了这个历史过程,强调了曹魏对先辈的追尊礼数。
被追尊为皇帝的曹腾、曹嵩和曹操,虽然生前并未实际执掌皇权,但在死后都被赋予了这一荣耀。身为宦官的曹腾,估计当时根本没有料到自己会有这样的殊荣;而以金钱买得太尉职务的曹嵩,亦未想到死亡后竟然能被追尊为皇帝。至于曹操,自然更不必赘述,他身边五湖四海的功臣和将领们如夏侯惇、曹仁、程昱等人,均被供奉在曹操的庙庭中,享受着崇高的敬意和祭祀。
然而,最具讽刺意义的是,在这二十六位参与祭祀的人中,司马懿赫然在列,且地位尤为显赫,排在众人之首。试想,司马懿在冥冥之中与曹操相遇时,会对这一历史安排有何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