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状元:比考文状元更难的千年选拔之路
在科举制度之下,武状元作为“武科魁首”,其选拔难度,远远超出现代人的想象。从唐代武则天开始首创武举,到清末废止,这千年之间,仅诞生了约280位武状元。他们不但需要通过“外场”也就是那对弓马技勇的严苛测试;而且还要在“内场”展现出自身的文化素养,简直可称得上是“文武双全的特种兵”。
一、每个朝代的“武状元指标”,看完你敢挑战吗?
1.唐代身高1.8米起步,负重600斤是门槛
唐代武举因“翘关举重”这一项目而广为人知,考生需要用单手平托城门木栓(大约50公斤),接着缓缓地行走20步,这个时候,还得背负600斤(约300公斤),接下来再前行20步。身高不足六尺(大概1.8米)的人直接会被淘汰。即便如此,据(《中国历代武状元》,2002年2月1日出版),唐代的武状元也仅有41人,并且其中山西籍的竟然占到了一半之多。
2.宋代文武双全,兵法考试淘汰率超50%
宋代增添了“程文”这一考试项目,要求考生须结合《孙子兵法》去剖析边防策略。像北宋的武状元薛奕,不仅能够做到百步穿杨,还提出了“屯田养兵”这般的边防方略。不过文化考试的难度着实极高,在嘉祐年间,因为武人大多是文盲,就径直将策论改为默写《武经七书》,其字数为100字。
3.明清恢复武艺本质,但录取率仅1%
清代武举一共设置了四级考试,其中殿试是由皇帝亲自来主持的。在殿试这个环节里,前三名能够被授予,从正三品的参将到从五品的守备这样的官职。在顺治那个年代,武状元一般会被任命为参将这一职务,而且从雍正朝开始往后呢,就改成担任御前侍卫了。不过说真的,武举的录取比例是很低的。比如说在康熙二十六年的时候,乡试阶段全国只录取了840人,到会试的时候就减少到200人了,最后在殿试环节,竟然也仅仅选出了前三名。
二、武状元的“隐藏关卡”,远超你的想象
1.经济门槛:装备成本堪比现代豪车
武举需自备弓箭,战马刀枪等器械,唐代“一石弓”(约120斤拉力),以及宋代“步射1石弓”(约80斤)的装备成本,远超普通家庭所能承受的能力。明清时期,习武更是需要长期的营养支持,民间存在“穷文富武”这样的说法。
2.身体损耗:从小练武,半数人活不过30岁
武状元需从小便开始经受严厉的训练,像清代的张三甲,12岁就开启了,武术练习之旅,到20岁,顺利考取状元。其实他在25岁时,因长期劳累,身体居然不堪重负,最终不幸离世。据统计宋代的武状元平均寿命仅为32岁,这样的话,与文状元的寿命水平相较而言,明显偏低许多。
3.政治风险:功高震主者多被“杯酒释兵权”
即使成为武状元,而且也难逃文官集团的压制。北宋时期的徐徽言在沙场战死,南宋时的岳飞竟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其实这皆是因为武将的地位较为低下。
三、为什么说“武状元比文状元更难”?
1.双重考核: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武状元不但需要具备“外场”方面的骑射技能(像清代所要求的那样,在马射90步时能够射中靶子),而且还需要掌握“内场”的兵法知识(例如通过策论来阐释《武经七书》)。不过反观文状元,仅仅需要在诗文方面表现出众就可以了,这样一来,武举所要求的“文武双全”标准就直接导致了有90%的考生被淘汰。
2.时代局限:冷兵器时代的“降维打击”
清代武举废除策论之后,仅仅考默写《武经七书》这一情况,致使武人普遍文化水平较为低下。而且在鸦片战争之时,清军将领甚至连火器操作手册都无法看懂,这样的话,最终导致了溃败的结局。
3.社会偏见:功成难封侯,壮志终成空
武状元的地位呀,比文状元低很多呢。在唐代呀,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到了晚年的时候,依然遭到宦官的排挤;而在宋代,朱熠中了状元之后呢,却是从文职开始做起,一直做到了副相,可始终都没有获得兵权。
四、穿越千年,你敢挑战武状元吗?
假设现代人参加武举:
•体能测试:需负重300斤行走20步(参考唐代标准)
•技能考核:马射90步中靶(清代要求),这个时候默写《孙子兵法》选段(宋代标准)
•文化考试:结合时政写一篇边防策论(明代要求)
即使你通过所有测试,还需面对“穷文富武”的经济门槛,以及“重文抑武”的社会现实。正如清代学者张全海所言:“武状元是跨越千年的孤独坚守,既要有屠龙刀,又得有绣花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