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因心中的愤怒而一时冲动,带领清朝铁骑攻入山海关,造成了无数百姓的死亡。这一举动成为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尤其是在他投降清朝后亲手杀害了南明最后的希望,成为了大奸臣的象征。可是,吴三桂在降清后,究竟为何会再次起义?
吴三桂,字长伯,出身武将之家,从小便受到家族军事传统的熏陶。他得到了崇祯帝的重用,承担了守卫山海关的重任。随着崇祯帝自缢,吴三桂选择了投降清朝,他投降后被任命为平西王,负责镇守云贵一带。
在清朝统治下,吴三桂在云贵地区权势熏天,过上了奢华的生活,几乎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土皇帝。然而,这种情况引起了康熙帝的关注。吴三桂的权力已经过度膨胀,且他的实际作用也逐渐变得微乎其微。为了控制局面,清政府逐步开始收回吴三桂的权力。
康熙二年(1663年),清政府以云贵军事行动圆满结束为由,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信收回,之后又开始收回他在各方面的权力。面对清朝的这些动作,吴三桂并非束手待毙,他直接以军事行动相威胁,要求朝廷支付更多的军饷。“你们不是老板吗?我在为你们效力,怎么还能不给钱呢?”他一度将与清朝的矛盾加剧化。
清政府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若给吴三桂军饷,他可能会招兵买马进一步壮大自己;若不给,则理论上又显得理亏。这种状况使得双方的矛盾逐渐加深,虽然双方都明白这还不是撕破脸的时候,但紧张关系已经积累了不少。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回乡养老,康熙帝趁机决定让他移藩,这一举动引起了靖南王耿精忠的反应,他也提出了撤藩的请求,康熙照单全收。其他藩王纷纷效仿,吴三桂也只能借机上书请求撤藩,实则是想借此机会留住自己在朝中的权力。
然而,康熙帝并未如吴三桂所愿,年轻的康熙对吴三桂的请求显然并不买账。他意识到吴三桂无论撤藩与否,都有可能反叛,干脆直接批准了撤藩的请求,彻底撕破了吴三桂的面子。吴三桂愤怒至极,立即起兵反叛,并得到了其他两藩的响应,这一举动标志着三藩之乱的开始。
为了让起义显得更为正当,吴三桂提出了“兴明讨虏”的口号,可笑的是,满清可是他自己引进来的。随着他在云贵地区的盘踞,他很快连克数城,进攻势头迅猛。不到几个月,他便攻占了湖南,并获得了其他反清势力的支持,迅速联合组成反清联军。
然而,清朝此时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内有多地权力真空,外有沙俄虎视眈眈,甚至陕西的王辅臣也举起了反旗,准噶尔部在青海和新疆逐渐壮大,察哈尔蒙古也开始威胁北京。再加上吴三桂的叛乱引发了连锁反应,康熙帝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否则他的位置就岌岌可危。
吴三桂虽然迅速攻占了湖南,但却并未急于北进,而是提出了与清朝划江而治的建议。康熙帝强硬回绝,并决定坚决对抗,直至最后一刻。此时,吴三桂已经拥有了两倍于清军的兵力,南方的控制也完全在他的手中。即便如此,吴三桂依然未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康熙帝以果敢的姿态回绝了吴三桂的提议,随后更为严厉地处决了吴三桂的长子和长孙,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敢反叛,就斩草除根!”尽管清军的兵力暂时处于劣势,但他们掌控的地盘却异常广阔,尤其是江浙一带,依然牢牢把握在清朝手中。
江浙不仅是富饶的经济重地,而且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这为康熙帝提供了反击的契机。而反清联军其实早已是一盘散沙。位于台湾的郑经并未听从吴三桂的战略部署,反而因扩张领土而主动进攻盟友耿精忠,导致耿精忠不得不将兵力调回保卫福建。广东的尚之信始终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最终未能参与反叛。这一切让吴三桂的局势变得更加困难。
康熙帝抓住这一良机,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逐步攻克吴三桂的“猪队友”,并成功收复浙江,并进一步进攻福建。最为荒谬的是,郑经不仅在关键时刻没有加入进攻,反而在背后捣乱,使得耿精忠在前线的对抗变得更加艰难,最终被清军击败。就在这个时候,原本在犹豫不决的尚之信突然选择投降,这让吴三桂愤怒不已。
至此,三藩之乱的局面发生了逆转,吴三桂再度挺进两广,欲以胜利者身份回归。然而,这场局面并未持续多久。康熙帝凭借着精妙的军事策略,最终将吴三桂的起义平息。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山自立为帝,宣告建立大周政权。可是,他似乎并没有那个当皇帝的命运,不久后便因病死于军中。吴三桂的死标志着大周政权的终结,三藩之乱彻底平息,吴三桂一生的辉煌与悲剧也随之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