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这个在唐代史书中频繁出现的名字,曾是中原王朝最棘手的对手之一。
它雄踞青藏高原,东拒大唐,西控西域,北联突厥,南压天竺,连鼎盛时期的唐朝都拿它毫无办法。
而吐蕃的崛起与衰落,始终与中原王朝的兴替交织纠缠。
吐蕃的起源:从山南小部落到高原霸主
吐蕃的祖先,是古代羌人的一支。他们最初生活在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砻河谷(今西藏山南地区),以游牧和耕种为生。
根据《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世纪,吐蕃先民便在此地繁衍生息,逐渐形成六大部落联盟。
中原王朝对吐蕃的认知,始于南北朝时期。当时青藏高原上的苏毗、羊同、党项等部落更为强盛,吐蕃不过是夹缝中的小势力。
直到公元6世纪末,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即君主)囊日论赞吞并邻近的苏毗部落,才初露锋芒。
但真正让吐蕃脱胎换骨的,是那位被后世称为“高原雄鹰”的松赞干布。
公元629年,松赞干布年仅13岁继承王位。此时吐蕃内忧外患:吐蕃旧贵族弑杀其父囊日论赞,苏毗、羊同部落趁机反叛。
面对这棘手的一幕,这位少年赞普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手腕——他先以雷霆手段镇压叛乱,诛杀谋逆贵族;继而迁都逻些(今拉萨),修建布达拉宫作为统治中心;最后颁布《十善法》,统一度量衡,建立军政合一的“茹”和“东岱”制度。
这些手段使得短短十年间,吐蕃便从从松散部落联盟蜕变为集权王朝,其领导能力可见一斑。
松赞干布画像
唐蕃暗斗:和亲背后的政治博弈
吐蕃的崛起,恰逢大唐贞观盛世。公元634年,松赞干布首次遣使长安,请求和亲。唐太宗却以“吐蕃僻处蛮荒”为由拒绝。这一举动激怒了年轻气盛的赞普。“既然大唐轻视吐蕃,便用战马与弓箭说话!”
赞普回到吐蕃后,联合吐谷浑、党项,连年袭扰唐朝边境,甚至扬言“若不许嫁公主,当亲率五万铁骑踏破长安”。
公元638年的松州之战,成为唐蕃关系的转折点。吐蕃军队围攻松州(今四川松潘),唐太宗派侯君集率军反击。此战虽以吐蕃退兵告终,但唐军也见识到高原战士的骁勇。
战后,松赞干布再度派大相禄东赞携黄金五千两、珍宝数百件入长安求亲。这次唐太宗终于点头,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吐蕃。
但和亲背后,是两大王朝的暗中角力。
文成公主入藏时,不仅带着佛像经卷,还有大批工匠与农具。吐蕃借此学会了冶铁、造纸、酿酒等技术;而唐朝则通过公主的随行官员,摸清了吐蕃的军政虚实。
此后的三十年间,唐蕃维持着表面和平,但吐蕃始终未停止扩张——向西吞并象雄(今阿里地区),向北控制青海吐谷浑,甚至把手伸向西域的安西四镇。
盛极而衰:从“小太宗”的野望到内乱崩盘
公元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这本是吐蕃千载难逢的机会,但第八代赞普赤松德赞却陷入两难。一方面,他派大将达扎路恭率二十万大军东进,趁机占领河西走廊;另一方面,他又引入佛教抗衡本土贵族势力,导致国内矛盾激化。
公元763年,吐蕃军队一度攻入长安。这是唐朝历史上唯一一次被外敌攻破都城。但讽刺的是,吐蕃人仅在长安停留15天便匆忙撤军。后世史家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吐蕃骑兵擅长野战而不善守城;二是其真正目标在于掠夺财富,而非统治中原。
此后数十年,吐蕃与唐朝在陇右、剑南等地反复拉锯,双方都精疲力竭。
转折点出现在公元9世纪。赞普赤祖德赞(史称“热巴巾”)过度崇佛,规定“七户养一僧”,引发贵族与平民的强烈不满。公元841年,反佛派大臣韦·甲多热刺死赞普,拥立其兄朗达玛上位。这位新赞普展开血腥灭佛运动,焚毁寺庙、逼迫僧侣还俗,却也因此激化社会矛盾。
公元846年,朗达玛被佛教徒刺杀,吐蕃陷入长达两百年的分裂。
历史镜鉴:高原帝国的宿命
回望吐蕃历史,其兴衰轨迹与高句丽惊人相似:
地缘决定命运:吐蕃凭青藏高原天险自成一体,但贫瘠物产迫使它必须对外扩张,最终陷入与唐朝的消耗战。
文化融合的双刃剑:吐蕃引进佛教虽强化了统治合法性,却也激化内部矛盾,成为分裂导火索。
中原王朝的“大势所趋”:唐朝对边疆割据势力的态度始终如一——凡阻碍统一者,必以国力碾压。即便强如松赞干布,终究无法逆转中原王朝整合四海的格局。
公元851年,沙州(今敦煌)豪族张议潮起兵收复河西十一州,吐蕃帝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那个曾让太宗皱眉、玄宗叹息、德宗夜不能寐的高原王朝,最终化作史书中的一行墨迹,只在布达拉宫的壁画上,还留着文成公主入藏的盛大仪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