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亲自为一位伟大的老者题写了挽诗:“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这首诗,凝聚了对这位为国家奋斗终生的英雄的敬意与哀悼。老人临终时的最后嘱托简朴却深沉,“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他出身于名门望族,在国家动荡的年代中磨砺了不凡的才能。26岁时,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归国,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34岁时,他承担起国家危难时的重大使命,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临终前,朋友们不解他为国家付出了如此多,却问他得到了什么回报。他微笑着伸出手指,轻声回答:“20元。”这位为国奉献的英雄,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一、
1924年的中国正处在风起云涌的年代,广州街头,37岁的蒋介石目送着31岁的毛泽东步入国民党一大的会场。两位未来的中国领袖,在这里首次相遇。与此同时,在北京的清华大学,32岁的教师邓以蛰在初夏的一天,兴奋地手捧着电报,冲进办公室,激动地告诉同事们,自己刚刚迎来了儿子的降生。邓以蛰出自安徽怀宁的簪缨世家,骨子里有着一份对家族的责任与期待。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为儿子取名“稼先”。“稼”在《说文》中被解释为“禾之秀实为稼”,父亲的期望是儿子能像禾苗一样根植于大地,成为造福百姓的一颗微小却重要的种子。邓以蛰没想到的是,这个名叫邓稼先的儿子,未来将会为这个国家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1925年,8个月大的邓稼先随母亲和姐姐从安徽老家来到北京,和父亲团聚。在四九城的繁华与安宁中,邓稼先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他不仅拥有簪缨世家的荣耀,还从父亲那里继承了无尽的智慧与文化熏陶。邓以蛰曾担任安徽教育长,是中国美学的奠基人之一,早早便教导邓稼先要有担当,去继承家族的光荣与使命。5岁时,父亲将他召至正堂,指着那块崇祯皇帝所题的“松风水月”牌匾,叮嘱他要牢记四个字的精神:高洁、坚毅、虚怀和宁静。这番教诲深深地烙印在邓稼先的心中。
1935年,年仅11岁的邓稼先凭借卓越的才能顺利考入崇德中学,成为校内的佼佼者,并结识了13岁的杨振宁。两位未来的科学界领袖,就这样走到了一起。正当一切似乎向好的方向发展时,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全面抗战爆发,邓稼先的父亲由于健康原因未能随家人南迁,只能留在北平。日军占领北平后,邓稼先愤怒至极,他愤然撕裂了一面日本国旗,并狠狠地踩在脚下。一个曾被邓稼先尊敬的老友前来探望,却因投靠伪政权被邓以蛰毫不犹豫地拒绝。邓稼先的心中埋下了深深的爱国情怀。
二、
为了保障邓稼先的安全,邓以蛰在1938年安排14岁的邓稼先随姐姐南下。临别时,邓以蛰深感文人的软弱与无用,语重心长地对邓稼先说:“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学科学才对国家有用,不能像我这样学文。”这番话成为邓稼先人生的指引,改变了他的一生。经过多次辗转,他们最终到达昆明,邓稼先被送到四川江津读书。这里的日子艰难却富有意义,邓稼先亲眼目睹了自己学校被日机炸毁,四处弥漫着浓烟和火光,但没有一丝反抗。1941年,他考入西南联大的物理系,再次与杨振宁相聚。联大的艰苦条件未能摧毁邓稼先的决心,反而让他愈加刻苦学习,期待能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5年,抗战胜利后,邓稼先加入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反独裁的斗争中。翌年,他回到北平,并开始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就在这时,他遇见了自己一生的挚爱——许鹿希。在一次课堂上,邓稼先注意到一个文静的女孩始终注视着自己,直到有一天,他才发现,这位女孩正是自己童年的玩伴。两人因缘再续,逐渐萌发了爱情。
1947年,邓稼先得知美国普渡大学核物理学院招收研究生,他决定赴美深造。得到了许鹿希的支持与鼓励,邓稼先赴美攻读博士学位。不到两年,他凭借出色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然而,面对美国优越的科研条件与丰厚的待遇,邓稼先却毅然决定回国。许多人不理解,回到一个贫困且不稳定的祖国有什么意义,但邓稼先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是多么的正确。
三、
1950年,邓稼先回到新中国,成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在一次外事招待会上,同行问他从美国带回了什么,邓稼先笑着说:“带了几双尼龙袜子给父亲,还有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他一心投入核物理研究,个人生活对他而言早已不重要。姐夫郑华炽多次安排邓稼先与许鹿希见面,最终他们决定结婚。1953年,在亲朋的撮合下,邓稼先与许鹿希结婚。婚后的生活幸福美满,两人有了两个孩子,邓稼先则更加投入工作。
然而,幸福的生活并未持续太久。1958年,邓稼先收到了一个绝密的工作任务。这项工作关乎国家的命运,也正是这项工作,让邓稼先进入了核武器的研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