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究竟能够有多么伟大,或许白求恩的事迹能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作为一个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的加拿大人,他在得知红军伤员因缺乏及时医疗而面临生命威胁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安逸的家园,跨越万里来到了中国——这片当时正遭受日本侵略的土地。这个决定,一直到他的生命终结,他再也没有回到故乡。
1939年,白求恩在生命垂危之时,艰难地拿起笔,写下了一封遗书,几乎耗尽了他的所有力气。他将自己的遗物分配给了战友们,并在遗书中千叮咛万嘱咐,特别提醒聂荣臻,千万不要去某些地方购买药物。这封遗书中究竟写了什么?他为何如此特别的提醒聂荣臻?这些不能买药的地方又是指哪里呢?
1939年10月,中国的秋季逐渐转寒,而日军为了遏制我军的快速进攻,决定在我军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展开大规模的冬季扫荡计划。这一消息,对于仍在战地医院中忙碌的白求恩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医院里弥漫着战场的硝烟,伤员不断,然而药品却极度匮乏。聂荣臻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前去劝白求恩离开危险的前线,但白求恩只是短暂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又继续忙碌着自己的工作。
白求恩坚决表示,在这种关键时刻,他无法离开。他必须留在这里,直到战争结束,才能考虑撤离到更安全的地方。战争的激烈程度时常超出了预想。在一个小规模的战斗后,白求恩继续在手术台上为伤员们进行治疗。就在这时,他不小心被手术刀刺伤了左手中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手指开始肿胀发炎,但白求恩依旧没有空余的时间来处理伤口。
11月1日,一名感染烈性传染病的伤员被紧急送进了医院,白求恩冒着极大的风险,毫不犹豫地进行手术。他没有佩戴专用的橡皮手套,但依然坚持完成了这场与死神抗争的手术。不料,伤口感染了致命细菌。尽管手指的情况恶化,白求恩依然没有放下手术台,继续为伤员治疗。聂荣臻多次请求他休息,但他始终坚持工作。十天后,白求恩的伤指开始严重感染,病情迅速恶化,终于在一次剧烈的头痛后昏迷不醒。
聂荣臻见状,立即指示将白求恩送往更安全的地方治疗。然而,当医生到达时,他们给出了令人心碎的诊断——唯一能拯救白求恩生命的办法,就是切除他的左臂。白求恩听后轻轻一笑,知道致命细菌已经侵入了他的血液,切除手臂也无法挽回生命。白求恩拒绝了治疗,表示自己只希望能安静地待一会儿。
第二天,白求恩仍然没有清醒,他感到身体极度疲惫,但依旧有许多未尽之事。他请身边的小军人拿来纸笔,写下了一封遗书。遗书中,白求恩感谢自己能够来到中国,并表达了自己即使离世,也希望能够为中国做更多的事情。他希望聂荣臻能够将自己在中国的照片、日记、文件等资料邮回加拿大,希望加拿大的民众能看到中国人民所面临的困境,了解日本侵略的残忍与中国的艰难。
白求恩还在遗书中留下了自己的一些“积蓄”,尽管这些对别人来说微不足道,但对他来说却意义非凡。他将自己的两张行军床、英国皮鞋等物品交给聂荣臻,而所有的医疗设备则交给了杜医生,尤其是那些医学书籍和小闹钟,他希望能把这些东西留给中国的卫生学校,帮助未来的医生们。与此同时,白求恩提醒聂荣臻以后不要去保定、天津、北平一带购买药物,因为那里药物价格较高,而质量却与上海和香港的药品无异。
在写完遗书后,白求恩感到极度疲倦。尽管他告诉小军人自己恢复了些许,但小军人一眼看出了白求恩的虚弱,仍然坚持不离不弃地站在他床前,眼中满是泪水。白求恩忍不住劝他去休息,称自己没事了。当小军人终于转身离开时,白求恩安静地闭上了眼睛。
1939年11月12日的清晨5:20,护士们发现白求恩已经停止了呼吸,享年49岁。聂荣臻收到白求恩的遗书后,心中不禁涌起一阵阵痛苦与感慨,回忆起白求恩刚刚来到中国的那些日子。1935年,白求恩从加拿大赶来中国时,怀揣着希望为中国的人民提供医疗援助,他坚信自己能够用高超的医术拯救更多的红军战士和中国人民。
初到中国时,白求恩对这片陌生的土地充满了敬畏和期待,然而当他踏入战地医院时,却被医院的贫困和落后环境深深震撼。白求恩立即决定要帮助建立一所规范的战地医院,而聂荣臻也全力支持,并帮助他落实了这一计划。通过白求恩的努力,中国的战地医院逐渐走向规范化,他不仅是医生,还是教师,夜以继日地教授年轻的医务人员。白求恩的辛勤付出不仅让中国的医疗水平有所提升,还通过书信、报道,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
渐渐地,白求恩与聂荣臻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时常在一起讨论革命理想。聂荣臻也非常关心白求恩的饮食,专门请来了会做西餐的厨师为白求恩准备食物。这一切深深打动了白求恩,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支持中国革命的决心。
1939年7月,战地医院遭遇特大暴雨,白求恩带领团队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民众转移,自己也亲自搬运物资。白求恩的无私精神让当地村民感动不已,他们视他为生命的救星。
白求恩医生的葬礼在晋察冀举行,聂荣臻将军亲自主持。当天,所有战士们都为白求恩献上了深深的敬意,连那些习惯了战场生死的汉子们也忍不住泪流满面。在葬礼后,白求恩被安葬在一个没有名字的墓碑下。
直到1940年,战事稍微平静,白求恩的遗体被转移至更安全的地方,百姓们也自发向聂荣臻提出希望在墓碑上刻上白求恩的画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医生。
1960年,白求恩的好友凯瑟琳来到中国,她带着满心的思念和眼中的泪水,站在白求恩的墓前。她回忆起白求恩的点点滴滴,深深表达了加拿大人民对他的怀念与敬仰。
1976年,加拿大政府将白求恩的出生地木屋收购,并改建为纪念馆,永远铭记这位伟大的加拿大人。白求恩曾说:“我无法忍受生活在充满屠杀与腐败的世界里,只要这个世界的任何一处仍然流血,我的内心将永远不安。”他远赴中国,为中国的解救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也成就了自己的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