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中国到非洲:王学民的稻香传奇
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上,一位来自中国的男人书写了一段震撼人心的传奇。他初至尼日利亚,便凭借非凡的作为被当地人尊为酋长。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成功种植了超100万吨水稻,让80万非洲人民从此告别大米稀缺的日子,能尽情享用香喷喷的米饭。即便身为酋长,拥有当地传统赋予的娶多个妻子的权力,可他却婉拒了四位非洲女性的爱意,一心扑在农业事业上。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跌宕起伏的故事?他又是如何在这片陌生土地上取得斐然成就,与当地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呢?让我们走进王学民的非洲之旅。
## 初来乍到:遭遇巨型蚁巢的新奇与挑战
王学民,在中国出生成长,因工作机缘踏上了尼日利亚的土地,并在此一待就是19年。刚到不久,他就碰上了一项棘手任务——清理一个巨大的蚂蚁窝。这蚂蚁窝耸立在那儿,足有两米高,土堆模样,乍一看,还真有点像马蜂窝,对从小在中国生活的王学民来说,这景象可谓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可对于当地居民而言,这样的蚂蚁窝却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存在。
这可不是一般的蚂蚁窝,而是巨型蚂蚁巢,地下藏着蚁群的“首脑”。要彻底开发这片荒地,就必须端掉蚁群的核心。王学民把挖掘蚁后的重任交给经验丰富的当地兄弟,自己也投身其中。众人齐心协力,一番艰苦努力后,那高过人头的蚂蚁巢终于被夷为平地。但他们并未就此罢手,而是继续往地下深挖,这是为何?难道蚁后已经逃出蚁巢,躲进更深的地下了?
随着挖掘不断深入,挖到约一米深时,一个又长又白的虫子出现在众人眼前。非洲兄弟们兴奋地一把抓起这个“大家伙”,向大家展示。没错,这白胖的长虫正是蚁巢中的蚁后。王学民看着眼前这奇特的生物,内心不禁感叹,真是大开眼界,非洲这片土地,处处充满未知与新奇。不过,真正让王学民成为酋长的,可不是这次挖掘蚁后的经历,而是他初到尼日利亚时所做的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 梦想启航:助力非洲实现水稻自给
王学民早年在中国工作,因工作安排,他和同事们一同奔赴尼日利亚。尼日利亚作为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风土人情与中国大相径庭。这里的人们对头发极为珍视,每天花费大量时间精心打理,甚至不惜重金购买假发。他们钟情鲜艳服饰,饮食上对大米更是偏爱有加。然而,当地水稻产量极低,大米几乎全靠进口,价格因此居高不下,许多民众只能望米兴叹。
王学民一行人肩负着帮助当地人实现水稻自给自足的使命而来。王学民学历颇高,工作经验丰富,同事们也都是农业领域的专家,种植水稻对他们而言,本应是驾轻就熟之事。可刚到尼日利亚,他们便遭遇了一连串难题。非洲的土地与中国截然不同,气候差异更是让人难以适应。
他们租下一片荒地,准备大干一场,种植水稻。当地居民纷纷围过来,好奇地看着这些中国人,想瞧瞧他们种水稻有何独特之处。可还没等动手,王学民就察觉到诸多困难。土地坑洼不平,这给种植工作带来极大阻碍。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们用绳索将地面划成直线,再一棵一棵小心翼翼地插下水稻种苗,好歹暂时克服了土地不平的难题。可新问题接踵而至,水稻苗品种不统一,有的长得高,有的长得矮,参差不齐,这让产量充满不确定性。地里的杂草像顽强的“敌人”,极难彻底清除,而且水稻生长急需的肥料也严重不足。
面对这些困境,王学民和团队没有丝毫退缩,秉持着“撞了南墙就转弯继续撞”的执着精神,他们结合中国与非洲的农业优势,开始改良水稻品种。经过无数次尝试,终于培育出既适应非洲环境,产量又能大幅提升的新品种。这一成果迅速引起当地领导的关注,获得了推广许可。就在王学民团队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时,一群不速之客打破了平静。
## 冲突化解:以理解与合作消弭隔阂
一大群当地人手持锄头和镰刀,怒气冲冲地朝着他们的荒地赶来,现场气氛瞬间紧张起来,一场冲突似乎一触即发。王学民满心困惑,不明白当地人为何如此愤怒,难道他们不欢迎中国企业来发展农业?为解开谜团,他决定找熟悉的当地人聊聊,巴库成了最佳人选。巴库是村里的土著,王学民刚到尼日利亚时,就聘请他担任翻译,两人交情不浅。
带着疑问,王学民来到巴库家,眼前的景象让他大为震撼。巴库家在村里算得上中上等水平,拥有四套房子,四个妻子和八个孩子。巴库向王学民介绍当地传统:“一个老婆一栋房子,妻子们之间互不干涉,这样能避免争吵。”他还热情邀请王学民也遵循这一传统,娶四个老婆,王学民赶忙摆手拒绝。
更让王学民惊讶的是,巴库家每个妻子的房间里,都堆满了中国制造的搪瓷碗,数量多得惊人,怎么看都用不完。巴库解释道,在非洲,结婚时搪瓷碗是送给新娘必不可少的陪嫁品,象征着家人对新人多子多福的美好祝福。
经过这次交流,王学民终于明白冲突的缘由。原来,当地村民见王学民的公司规模日益壮大,荒地种植也越来越好,担心自己的土地被侵占,所以情绪激动。为化解矛盾,王学民向公司汇报,经研究决定,划出部分土地给当地农民,还免费传授种植技术。同时,在一些岗位优先招聘当地人,让非洲农民与中国技术人员携手合作。这一举措赢得村民高度认可,他们不再敌视外来者,而是与中国团队一同立下目标——将这片荒地打造成“非洲粮仓”。
## 携手共进:克服万难迎来丰收硕果
随着项目推进,越来越多非洲村民加入团队,和中国人一起工作,现场充满欢声笑语与默契合作。但时间一长,新问题又冒了出来。尼日利亚语言繁杂,许多当地人既不懂中文,也不懂英语,沟通成了大难题,仅靠一两个翻译根本无法解决。而且工作中暴露出不少问题:当地村民工作态度不够积极,栽种的水稻苗歪歪扭扭,深度也不够,赚钱欲望较低。很多村民靠种植猴面包树就有稳定收入,没种过地,也缺乏相关技巧,对他们来说,跳舞、唱歌、吃饱饭就是最大的快乐。
王学民发现这些问题后,积极应对。他和团队成员主动学习当地语言,还在工作中融入歌舞等文艺活动,充分调动当地员工的积极性。在王学民和团队的努力下,许多村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部分优秀村民还晋升到管理岗位。最终,王学民的中国企业不仅解决了当地500多人的就业问题,还给出远超当地平均水平的工资,基层员工月薪折合人民币达4800元。
到2019年,王学民和他的团队在尼日利亚已成功种植100多万吨大米,80万当地人民得以尽情享用大米饭。王学民与当地政府的合作也愈发深入,他成立种植示范园,定期邀请各级领导参观学习,展示中国农业技术的先进性。王学民与非洲人民的关系日益紧密,休息日时,他们常常互相拜访,请客吃饭。如今,炒饭、饺子、包子等中国传统美食已走进非洲千家万户,为当地餐桌增添了别样风味。
王学民的故事深深触动人心。他的经历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怀揣理想的创业征程。他用善良与奉献,让非洲人民生活变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赢得世界对中国的尊重。王学民并非个例,众多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国人,奔赴全球多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助力农民脱贫致富。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为了更大的责任,创造财富,引领更多人走上富裕之路。王学民的故事,也为创业路上的人们带来宝贵启示,激励着大家在逐梦途中,心怀大爱,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