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中提到,古公亶父,也就是周太王,他率领自己的部族豳迁到岐山,并在周原建立了都城。由于定都于此,豳部落也因此更名为“周”。唐代的《史记正义》也指出,周原这个地名正是由太王的迁都而得名。由此可以推测,周原这一地名在周太王迁岐之前就已存在,那么它的名称又是如何由来呢?
周原不仅是一个风景宜人的地方,而且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居住和耕作,这也是为什么周太王最终选择在这里建立都城。按照常理来看,周太王迁岐之前,这片土地应该是有人占据的。那么,周太王是如何成功地将这里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呢?
这些问题表面上看似简单,然而由于周朝历史的某些部分可能被刻意隐瞒,历史显得更加扑朔迷离。幸好,通过甲骨文的发现,我们终于揭开了一些谜团。
先秦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名都来源于地名,通常在更换统治者之后,国家的名字并不会发生变化。例如齐国,甲骨文中有相关记载,商代时期就有齐国的存在,周代的齐国也是以“齐”这个名称为国号。而周国的名称来历也和“齐”类似,尽管《史记正义》对这一点的解释并不完全准确。
甲骨文中有一段来自武丁时期的卜辞,其中记载了“剪周”、“敦周”和“令周”等字样,这些表明当时确实有一个叫周的国家存在。商朝与周国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最终周国被商朝击败,因此也出现了“令周”一词。司马迁在《周本纪》中提到的崇侯虎,他曾经诬陷周文王,导致周文王被囚禁七年。而甲骨文则揭示了,崇侯虎原是武丁时期的名将之一,且有“崇侯伐周”的记载。这使我们可以推测,位于西安的崇国很可能是当时征讨周国的主要力量。
然而,史料中记载的周太王迁岐之事发生在商朝的武乙时期,而武乙比武丁晚了大约百年,这使得我们无法将武丁时期的“周国”与后来的“姬氏周国”划等号。其实,根据史料记载,在周太王迁岐之前,周族并非自称为“周人”,而是称自己为“豳人”。
那么,武丁时期的周国究竟属于谁呢?上世纪的考古发现提供了线索。通过对一件西周青铜簋的铭文分析,发现其中的“周”字族徽并非与姬周的传统标志一致,而是与“妘姓周氏”有某种联系。学者们认为,这表明武丁时期的周国应该是“妘周”,一个以妘姓为主的周国。
当然,“妘周”不一定是最早的周国。根据《路史·国名纪甲》记载,郮国是最早在周原或岐山一带出现的国家,之后出现了“妘周”,最终才是“姬周”的兴起。因此,“周原”这一地名的来源,或许与郮国或妘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了解了周原地区历史上“周国”的兴衰变迁后,再回头看周太王迁岐的历史,就能更清楚地看到一段隐藏的征服史。甲骨文中的记录表明,商朝与周国的最初关系是战争,最终周国被商朝征服。这一背景解释了为什么周太王能够在“妘周”已经衰落的情况下,迁都岐山并最终统一周原。
《周本纪》中提到,狄戎入侵“豳人”时,古公亶父不忍百姓受苦,于是决定迁都到岐山。这段史实似乎描绘了周太王英明的决策,然而周原这样肥沃的土地,不可能是没有主人的。更为合理的解释是,古公亶父可能在迁岐过程中征服了“妘周”,将其并入自己的版图,从而建立了“周”国。
证据还表明,古公亶父在迁岐之后,将其三子季历嫁给了商朝宗室之女“太任”。这一联姻可能是商朝希望通过拉拢“妘周”的力量来稳固西部边疆。实际上,商朝通过这种手段扶持了“姬周”,使得姬周国能够迅速崛起。
总之,尽管历史记载中没有完全揭示出“妘周”的存在,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让我们得以揭开“古公亶父迁岐”的真实背景。事实上,周太王的迁都不仅仅是为了躲避敌人,更是他吞并了“妘周”后,成功建立了“姬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