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经过三大战役后,蒋军已经彻底丧失了战斗意志,士气低落,后来的战斗几乎变成了解放军士兵刷军功的时刻。蒋匪军往前逃,我军紧随其后,不断追击。但即便如此,全国的治安局势并未有显著改善,因为各地依然有数百万的土匪武装在活动。因此,解放军不得不继续展开多年的大规模剿匪行动。
近年来,一些美粉和公知曾提出,抗美援朝战争是美国“放水”,他们认为美国并没有尽全力。这些人可能根本不理解,当时我们同样并未倾尽全力。在抗美援朝的同时,国内仍有上百万的土匪势力在肆虐,为了安定局势,我们不得不与这些土匪进行长期的战斗。
这篇文章将讲述1950年,我军贵州军区的战士们剿灭大土匪东吴吴河清的故事。
吴河清,东吴土匪的领袖,是贵州石阡、岑巩、江口一带的恶霸。他与另一土匪首领吴登仁(西吴)并列为该地区的两大土匪头目。吴河清出生于石阡县青阳乡的朝阳坡,早年通过打家劫舍为生,后来逐渐从匪徒转为官员,担任过四年区长和团队大队长,之后被国民党收编,担任团长、旅长等职务。三十年代初,蒋介石曾派遣吴河清到江西,参与对我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反革命围剿。
1935年,吴河清顺利毕业于国民党中央军校高级班(二期),随后返回贵州,开始了自己的封建王国建设。这期间,他先后担任过石阡县参议长、国大代表等职,并一度担任了国民政府戡乱建国委员会宪政督导委员等职务。
贵州解放前夕,吴河清还前往谷正伦所开的“反共自卫干部训练团”学习,并且在结业后被任命为江口县长。吴河清通过横征暴敛、巧取豪夺积累了大量财富。据统计,他家拥有田地超过三万亩,其中石阡县的石固和青阳两乡的大部分土地都归吴家所有。他还开办了铁矿和银耳厂,并且修建了三座庄园。吴河清本人与妻子及五名妾生活在一起,且嗜吸鸦片,生活奢华腐朽。
东吴的势力范围涵盖了八个乡,包括石阡县的青阳、五德、枫香、石固,岑巩县的客楼、平庄以及江口县的官和,总面积约为250平方华里,人口超过四万。在这片区域内,四个乡直接受到吴河清控制,形成了他的老巢。剩下的四个乡则由吴的亲信掌控。吴河清依托这片三县交界的“三不管”地区,称霸一方,渐渐形成了一个几乎独立的小王国。
这个王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党务、教育体系都井然有序。政治方面,吴河清控制的八个乡内,各个乡村设有国民党、三青团和扶风社等组织。军事上,每个乡都有防剿大队和突击队,且队伍成员多数是训练有素、作战凶残的惯匪。吴河清的武装力量一度能动员三千余人,拥有枪支1200余支,其中骨干人员所持枪支约400支。
解放前,吴河清还购买了七挺轻机枪,进一步增强了其武装力量。在经济上,吴河清的家族几乎控制了所在区域的所有税收、市场交易与商业活动。吴河清的亲戚们几乎担任了所有关键职位,从乡、保长到校长都是他的亲人或心腹。
除了依靠自身力量,吴河清还四处结交惯匪出身的国民党回乡军官,与他们联合形成强大的反政府势力。他还组建了一套自己的情报网络,依托一名亲信梁显耀进行情报收集,确保自己能在局势变化时灵活应对。
解放军进驻贵州后,吴河清虽然未敢轻举妄动,但他并没有放弃与蒋介石和谷正伦的联系,依然执行“应变计划”。他与心腹商定了三条方针:一是暂不公开武力对抗,二是不缴械投降,三是不解甲为田。1950年初,吴河清开始抗粮不交,且与其他土匪勾结,组织叛乱,频繁袭击解放军控制的地区。
进入1950年5月,贵州局势越来越紧张,吴河清意识到形势对他越来越不利,开始与反叛的国民党军官熊起厚等人秘密联络,组织了“川黔反共建国委员会”,并且自任“113军军长”。他试图集结更多力量对抗解放军,但当贵州军区直接指挥的东集团剿匪指挥部的部队展开进攻时,吴河清的匪军被迫分散,逃入偏远山区。
8月中旬,东集团指挥部决定展开“石岑合围战”,集中力量围攻吴河清的老巢——青阳乡。起初,战士们也有些担心吴河清的老巢地势复杂,难以攻破。但很快,部队进入青阳乡并未发现吴河清的踪迹,原来他已经带着一百多名亲信逃往了彭溪屯。
追击过程中,吴河清被迫四处逃窜,甚至一度打算回到他的老巢,但他始终未能逃脱解放军的追捕。在经过长时间的追逐后,解放军终于在8月30日将吴河清捉拿归案,彻底铲除了这一土匪集团。
这一战的胜利不仅标志着贵州地区的匪乱平息,也极大地打击了地方土匪的嚣张气焰,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