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一己之力可左右天下大势之人,即便在中华文明的漫漫长河之中,也是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这些人无一不是名震千古的人中翘楚、旷世英豪,也基本都是所处历史阶段中最闪亮的那颗星。
而在汉末三国,能够左右天下大势的不止一人,横扫北方的曹操是一个,窃夺曹家江山的司马懿是一个,逆天下大势而前行的诸葛亮也是一个,其中曹操和司马懿不是开国皇帝,但胜似开国皇帝。曹魏和西晋也对中华文明的走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诸葛亮则不同,他仅仅是一个益州之地的国家的丞相,即便他的工业在中华文明的漫漫长河之中并不突出,但依然不影响他在历史中的绝高地位,因为他太过完美。
他无疑是三国时期最闪耀的那颗明星,也是后世无数学者公认的千古奇人,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正义的化身。
而且随着历史的进程,他的地位越来越高。比如陈寿在三国志中说,“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意思是诸葛亮治国治军都没毛病,更是用兵谋略上差点意思。袁准的看法也差不多。
东晋史学家常璩也否定了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习凿齿则认为丞相是自秦汉以来从未有过的大才,不论政治还是军事。所以魏晋南北朝这一段时期的史学家对诸葛亮的评价基本上是治国没毛病,军事方面有争议。
而到了唐朝,争议就小多了。唐太宗李世民非常欣赏诸葛亮,毕竟把他当做勤劳王事、忠君报国的典型来推崇的话,有利于统治。
所以史学家们投其所好,纷纷开始研究丞相。尚驰、裴度等人都表示,丞相无论政治还是军事,完美。
不过也有人认为,丞相北伐是逆天下大势而行,劳师远征并不可取。除了唐朝后面的两宋、明清、民国,直到今天,关于丞相的研究和讨论也是一直不断,共同点是丞相的治国治军没毛病,谋略用人有争议。
诸葛亮琅琊阳都人,因幼年父母双亡,所以和叔叔诸葛玄在一块生活。
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后,带着俩侄子诸葛亮和诸葛均前去赴任,结果半路接到通知,豫章太守有人了,不用去了。
诸葛玄只好前往荆州,投奔了关系还不错的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便躬耕于南阳。由于打小爱学习还天赋异禀,所以诸葛亮很强。
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襄阳的司马徽都觉得诸葛亮非同一般,诸葛亮自己也这么认为,所以自比管仲、乐毅,只需坐等主公前来,就能辅佐他建立旷世伟业。
在诸葛亮27岁时,一个名叫刘备的人前来拜访,接连登门三次,实在是诚意满满,于是诸葛亮决定辅佐刘备,见面后二话不说就给刘备来了个大惊喜——《隆中对》。
隆中对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谋略,也是贯穿整个蜀汉的指导计划,无论在刘备时代还是刘禅时代,都在围绕着《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去实现既定目标。
所以要想看清丞相的军事能力究竟有多强,隆中队首先得整明白,明白之后,你心中的很多疑问就会迎刃而解,比如孙权背刺关羽的根本原因是啥?刘备东征孙权,诸葛亮为何不去阻止?诸葛亮为啥会和有深仇大恨的孙权再次缔结盟约?为啥诸葛亮北伐时的目标是陇西?等等等等。
隆中对的核心思想是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跨拥荆益两路出击,直接在策略上将天下三分。
从此刻开始,刘备兴复汉室、一统天下的战略框架就已经打好,也正是在这个大框架的指引下,三足鼎立的旷世大戏缓缓拉开序幕。
刘备集团在前期可以说非常顺利,赤壁之战后坐拥荆州,随后入川拿下益州,汉中之战后夺下汉中。
短短11年便达成了跨拥荆、益的阶段性目标。此时的刘备集团强的可怕,只待天下有便,即可两路出击,北伐曹操。
但就在这个时候,也就是公元219年,隆中对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东和孙权。
就在关羽威震华夏时,孙权背后捅了一刀,把荆州给夺了。荆州一丢,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便无法进行了。
所以这里有个争议,荆州和联吴是否本身就有无法解决的矛盾啊?隆中对是否本身就有问题?
矛盾确实有,毕竟人鲁肃的塌上策,荆楚之地也是必拿的,可矛盾并非不可调解,因为两家有着共同的北方大敌曹操唇亡齿寒,究其本质,还是因为刘备偏离了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忽略了东和孙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