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司是宋代初年所设立的机构,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了防止一些病变的发生,因为宋太祖就是凭借着兵变而上位的。
所以在上位之后,他吸取教训,争取堵死兵变的口子,设立了武德司。那么武德司究竟有着怎样的作用?为什么可以防止一些兵变的发生?武德司的具体运作体系又是如何运行的?
一、一开始是叫武德司在宋太宗时期改名为皇城司
1、武德司是一个单独的体系,是为了制衡宿卫诸将的
武德司其实和其他的一些军事管理机构并不一样,它是一个独立的军事管理机构,不会隶属于任何机构,而是直接听命于皇帝,或者是皇帝安排的亲信。其实这样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宋太宗本人就是通过当时后周军事制度的一系列缺口,而黄袍加身,登上自己的皇位。
所以他当了皇帝之后,需要堵上这个缺口,防止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就设立了武德司。武德司是一种独立机构,不像之前后周的一些军事机构,是层层隶属的关系。
当时的宋太祖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首先将大批的军队比较是精锐的那一种,加在了武德司的机构上也就是在人事的安排上。很明显,武德司是要优先于其他的军事机构的。那么这样情况看来,武德司的机构是独立于殿前和侍卫两军之外的另外一支军队。
也就是说这一个军队不适合另外的两个军队,其连锁反应,而是直接听命于皇帝,有利于保障皇帝的安全,以及皇帝一些行政命令的传达。“掌宫城出入之禁令,凡周庐宿卫之事,宫门启闭之节皆隶焉”。
也是因为武德司本身机构的特殊性,当时只要武德司去接管了某些事情,那么其他的军队或者是其他的机构,并不能对武德司进行另外的管理和干涉。当然之后的武德司在宋太宗的一些改革当中,变为皇城司。
其实这样的机构仅仅是名字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根本的职能上还是没有发生过多的变化。另外如果仔细观察皇城司的职能可以发现宋太祖是有意地想要培养属于自己的一份独立的军事实力,并且在独立培养的基础上,分化其他的一些有军权的统帅。
自己的机构处于特殊的地位当中,那么其他的一些军事机构相互制衡的同时,自己的独立机构可以不受到影响。由此可见,宋太祖在加强自己君主专制的过程当中,其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皇城司亲从官数千人,乃命武臣二员同两都知主之,而殿前复不预,此祖宗处军政深意也。”包括后来的一些史学家,对于这样独立机构的出现,其实也表示一定的分析和赞同。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有利于保持宋代初年政治的平稳和安定。
2、武德司的特殊点还在于是交由亲信来加以管理
在制度的设计上,武德司这个机构能够独立于其他的军事机构,并且享有很高的特殊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可以起到皇帝所想要的作用,加强君主专制的作用。
但是往往是制度设计合理是不够的,还要在人事的安排调动上加以皇帝个人的一些志愿,才能够保证这个机构独立性的完整。所以皇帝在设计了这样的制度之后,往往会在武德司中加自己的亲信,一般都是带点亲属关系的,比如第一任掌权武德司的人,就是宋太祖的老部下王仁瞻。
王仁瞻本人是深得当时宋太祖的信任的,并且王仁瞻是非常熟悉军事的,对于军事的一系列操作都是运放自如的。
心腹加上特殊的机构地位,这就决定了皇帝在办自己一些想办事情的同时是比较方便的,至少不会受到当时一些明文规定法律或者是外面士大夫集团的一些威胁。
其实从这一点来看,这个机构的特殊设置,倒是有点儿像后来明代时期所设立的厂卫制度,也就是皇帝想杀哪个人,暗中杀掉就可以了。
不过这个和明代所设立的常规制度还是有一点不一样,明代所设立的厂卫制度是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可以诬告,也可以杀掉,或者是做一些政治处理。
但是宋代的武德司的设立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特殊机构,但是这样的特殊机构还是要经过当时明文规定的一些法律程序的,并不能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虽然是听命于皇帝,但是皇帝也必须在拿到了别人实在性的错误的时候,才能够对其施加惩罚,不能够仅凭自己的喜恶而施加惩罚。
所以可以看出宋代的武德斯的限制是有一定限制的,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属于皇帝的一种耳目机构。
另外,宋太祖设置了武德司,其实不仅仅是为了加强自己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某种程度上对其他的一些大臣也有一定的威慑作用,其中最典型的一种维持的作用,就是当时对赵普的威慑作用。
艺祖尝留王仁赡语,赵普奏曰:“仁赡奸邪,陛下昨日召与语,此人倾毁臣。”艺祖于奏札后亲翰,大略言:“我留王仁赡说话,见我教谁去唤来,你莫肠肚儿窄,妒他,我又不见是证见,只教外人笑我君臣不和睦,你莫恼官家。”
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赵普其实也是比较害怕武德司长官去找他的错处的,也害怕打击自己,使自己的乌纱帽不能保住。
这件事情不仅是在太祖年间有很强大的威慑作用,包括在后来的一些皇帝的期间,其实这样的机构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大臣的打击,以及对于当时一些朝臣的威慑作用还是比较大的。
如果这个机构做得好的话,也就是说指挥的人或者是当时的皇帝是个明君,那么这样的机构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填补当时监察体系的一些缺失的。
但是如果当时的皇帝是个昏君,或者说是一个不作为的皇帝,并且一些轻信的设置也是比较随便的。那么这个时候这样的机构其实对于整个监察体系来说,会起到一个严重性的破坏作用。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很多监察机构或者是其他国家机构的设置,很大一部分都是要听命于皇帝的命令的。
皇帝如果是个明君,那么这样的机构,自然能够做得很好。但是如果皇帝是一个不作为的君主,那么这样的机构在当时,肯定发挥不了非常大的作用甚至有可能会起到破坏的程度。
二、后来宦官掌权皇城司成为了一个比较成熟的体系
1、皇帝除了自己的亲戚以外,那么最信任的人就是自己身边的宦官,所以一些高阶的宦官是可以掌权皇城司的
皇帝想让自己的一些亲属参与到皇城寺内部的构造当中,其实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第一个要考虑这个亲属有没有掌权皇城司的能力,第二个就要考虑到皇帝对于这样的亲属能不能值得一定的信任,第三就是要考虑到整个法律体系当中,能不能容许这么一个亲属参与到国家机构的构造当中。
因为当时宋代公主出嫁,那么驸马按照当时宋代的规定,是不能参与到任何政治事件当中的,所以皇帝的驸马是不能够进入到皇城寺内部,进入一些实际的事物操作的。那么皇帝自己的一些兄弟能不能够参与很困难,因为这样的机构是皇帝自己为了专制主义集权所创立的这么一个机构。
如果其他一些能有继承皇位资格的人参与到此事当中,可能会让这个事情变得更加复杂,所以皇帝一般不会让自己的兄弟或者是让自己的儿子参与到皇城思的内部。
所以真正的能够让皇帝的一些亲属参与到皇城寺内部,其实也是一个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这个时候皇帝往往会启用自己身边的官去参与到皇城寺的内部决定性事务。
当中最典型的就是在宋仁宗期间,张茂泽担任了皇城司使,当然这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后面大多也都是宦官担任皇城司的掌权人物。这也突出了当时宋代对于宦官的管控是比较严格的,并且皇城司在某种程度而言的确不算是官僚集团承认的国家机构
2、宋代对于宦官的管理是比较严格的,所以并不会出现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历史上宋代对于宦官的管理是比较严格的。是有一些明显的官职划分的,并且这样的划分并不是皇帝的私人划分,而是合法化的划分。
再加上当时宋代对于宦官本身有很大的限制,故此宦官是不太可能会对当时宋代的统治造成实际威胁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皇帝愿意用宦官到皇城司当中举行一些内部事务,一些在外的打仗大多也是宦官来回奔走的。
三、总结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地方集权到中央,皇帝个人的专制主义在不断地提升,这是总的发展规律,即便在专制主义较为宽松的宋代也是如此,皇帝也会见到一个独立的机构来为自己的权利做一定的保障。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宦官史》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