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三国时期的各种故事典故,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因为在三国这个短暂的时代,却涌现出了一大批的能人志士,武将有关羽、吕布之辈,谋士有如诸葛亮、庞统之流,此外还有众多我们不曾得知的风流人物。
如此多的人杰,自然会让人产生将他们做对比的念头,就比如关羽和吕布,谁才是三国的第一猛将?诸葛亮、庞统、法正等,谁又是三国第一谋士?
这样的话题实在数不胜数,其中关于武将的话题还好,毕竟武功的高低还是比较容易分别的,但是关于谋士的话题却始终没有答案。就比如“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冢虎”司马懿和“鬼才”郭嘉,谁才是真正的三国第一谋士?
被广泛认同的“第一谋士”—诸葛亮
对于这个话题,相信绝大多数人应该都会选择诸葛亮,毕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实在是神乎其技,简直就是超越人类的存在,什么七星台上借东风、城上抚琴退万兵、铁索连船万敌崩等等,都是其他人所根本无法比拟的。
再加上小说中,诸葛亮多次打败司马懿,还曾三气周瑜,将其他的谋士都比了下去,一跃成为整本书中唯一的“神级谋士”。似乎从一开始,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已经注定了。
然而小说毕竟是小说,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结果,若要研究真实的诸葛亮,还得看作为正史的《三国志》是如何记载的。
《三国志》中的诸葛亮,远没有小说中的那般神奇,毕竟他只是一个人类,即使谋略再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也不会超出其他人几个层次,唯一可能的就是他的事迹较多,将其他谋士比了下去。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乐毅,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诸葛亮在蜀汉为相期间,政治上赏罚分明、约束官员、慎用权力,是历史上难得的贤相。
作为谋士,诸葛亮为蜀汉献出的计策,其实远非小说中的那般夸张,历史上诸葛亮真正做过的,只有作为使者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数次出山北伐、征讨孟获。
至于其他之事,其实诸葛亮并没有做过,或者是其他人所为,被罗贯中安插在了诸葛亮的身上。
而且从《三国志》关于诸葛亮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主要的作为,是作为丞相治理国家,期间颁布各种利国利民的措施等,真正要他随军出征出谋划策,诸葛亮其实并非多么出众。
死于落凤坡的“凤雏”—庞统
凤雏庞统,在小说中是和诸葛亮并称的人物,这足以说明他的才能不在诸葛亮之下,然而庞统当真如此吗?
在书中,庞统给刘备献过的计策非常有限,如刘备与刘璋闹掰时,曾问计于他,庞统给出了三条计策,分别是偷袭成都、擒杀杨怀和退守白帝,刘备最终采用了擒杀杨怀的计策。
除了这次献计外,书中再无关于庞统向刘备献计的情节,而且庞统不久后便在落凤坡被敌军射中,随即一命呜呼了,年仅三十余岁。
如此稀少的事迹,很难让人对他做出一个合理的评价,毕竟不可能仅凭一件事就断定一位谋士的水平高低,但是水镜先生司马徽既然将其和诸葛亮并列,说明他的才能确实不在诸葛亮之下。
但是由于庞统逝世过早,导致没能留下足够多的事迹,来让后人具体评判,仅凭司马徽的一句称赞,是无法站得住脚的,若以书中表现出来的事迹来看,庞统是要逊色于诸葛亮的。
最终的大赢家—司马懿
今天的我们都知道,三国之争笑到最后的其实是司马家,司马懿不仅活的比诸葛亮长,还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代,成为最后的大赢家。
以谋士的身份来看的话,司马懿也是能够和诸葛亮掰手腕的,他曾两次率领大军抵御诸葛亮的北伐和出征辽东,使得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化为泡影。
此外司马懿在政治上的成就也足以和诸葛亮比肩,他不仅为魏国选拔了一大批人才,如大将邓艾、州泰等,也曾邽兴屯田,极大增强了魏国的国力,还曾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发展,《三国志》中对司马懿也有这样的评价: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
所以司马懿是一个不在诸葛亮之下的人物,无论是从谋士,还是从为政的成就上来说都是如此。
才识过人的奇佐—郭嘉
郭嘉曾被曹操称为“奇佐”,他曾屡献良策,助力曹操取得多次胜果。比如建议曹操水淹下邳,成功擒获吕布,又如帮助曹操东征大败刘备,不仅俘获了关羽,还一举俘虏了刘备的妻子。
但是最能体现郭嘉神机妙算的,还是在官渡之战后。郭嘉结合时势分析到,孙策必定会被刺客截杀,果不其然孙策不久后就被门客所杀,如此可见郭嘉对于时局和人物的分析十分独到。
之后郭嘉还献计曹操,帮助他将轻取二袁,成为曹操统一北方的幕后功臣,这种种事迹都表明郭嘉此人足智多谋,是不可多得的谋士。
然而遗憾的是,和庞统一样,郭嘉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三十七岁。如果让他再多活三十年,说不定天下的局势会彻底改变,
也正是因为郭嘉去世的较早,导致他的成就尚不能和诸葛亮、司马懿相比,但是相比于庞统,郭嘉应该要强上不少。
结语:
综上而论,如果要给这四位谋士排个先后的话,那应该是司马懿、诸葛亮、郭嘉、庞统。之所以将司马懿排在第一,是因为他是三国之争最后的赢家,毕竟战场上的赢不是真正的赢,只有笑到最后之人,才是真正的赢家。
当然除了这四位,三国时期还有着许多著名谋臣,譬如法正、许攸、荀彧等,这些都是闪烁一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我们作为后世之人,大可不必执着于将他们分个高低,也不应该有无故的攀比之心,而应该去学习他们流传下来的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这不比嘴上说个你高我低要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