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股神”巴菲特罕见谈及未来世界格局,明确表示:“美国与日本将更加强大。”
然而,面对中国,他却选择了“留白”。这句未说尽的话,背后藏着怎样的深意?
1. 巴菲特的“日本赌注”,不是一时冲动
从2019年开始,巴菲特便悄悄布局日本市场,重金押注五大商社:三菱、三井、住友、伊藤忠和丸红。
五年过去,他获得了近7亿美元的分红。这笔收益,不仅是账面的胜利,更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的完美实践。
这五大商社,曾在“日本失落的30年”中一度低迷,却在近十年完成了转型。
从传统工业巨头,蜕变为具备全球视野的多元化集团。
而这正是巴菲特所推崇的企业特质——稳健、保守,却又敢于全球扩张。
有意思的是,这些商社与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运营风格颇为相似,讲究长期主义与现金流安全。
巴菲特公开表示:“它们的投资风格,和我们不谋而合。”
在2024年,伯克希尔已将对五大商社的持股比例提升至9%,并表达了继续增持的意向。
2. 美国的未来,仍由科技与资本主导
巴菲特同样坚定看好美国的经济韧性。
在2024年的致股东信中,他坦言,虽然美国目前债务爆表、通胀压力加大,但他依然认为,美国拥有“最强的经济发动机”——科技与金融。
2024年,美国GDP总额达到21.65万亿美元,继续领跑全球。
在苹果、微软、谷歌等巨头的拉动下,美国科技股依旧是全球资本的避风港。尽管巴菲特本人已逐步减持苹果与银行股,但这更像是风险控制,而非信心丧失。
不过,美国也不再是高枕无忧。联邦债务已经突破36万亿美元,财政赤字和社会保障压力让未来经济走向充满不确定性。
但从历史来看,无论是2008年次贷危机,还是2020年的疫情冲击,美国总能以其“金融灵活性”和政策应变能力迅速反弹。
这种机制,是其他国家很难复制的。
3. 那中国呢?巴菲特为何“欲言又止”?
在提到中国时,巴菲特没有像谈论美日那样直接,而是用了一个“前提”——如果中国在高科技领域持续突破,它或将成为全球经济格局的变量。
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24年GDP增长4.8%,略低于市场预期,但依旧保持稳健。
过去十年间,中国靠着制造业和出口崛起,但今天,它更倚仗科技与创新——5G、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汽车,都是全球注目的焦点。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突破940万辆,占全球市场超60%。
而在AI领域,中国的算力基础设施与应用层创新同样走在世界前列。这就是巴菲特所说的“中国变量”——它还没完全爆发,但潜力惊人。
显然,巴菲特看在眼里,心里也在权衡。
但作为投资家,他更愿意等待确定性,而不是赌未来的“可能性”。
【总结】
总之,在巴菲特眼中,未来的世界依旧是强者的游戏,但强者,不一定是现在的“赢家”。
当美国与日本继续稳步上行,中国如何在高科技突围中找到自己的“黄金十年”?你认为,中国距离“全球主导者”的那一步,还差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