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民不聊生,隋炀帝荒淫无道,残暴不仁,百姓纷纷揭竿而起,李世民跟随父亲李渊一起四处征战,立下赫赫战功。李渊建立唐朝,李世民也被封为秦王。
秦王李世民一直都任人唯贤,在百姓心中也很有声望。后来李世民成为皇帝,开启了贞观之治,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有这样一件事被《资治通鉴》记载了下来,有一天李世民到牢房释放了390名死囚回家过年,与他们约定年后回来问斩,最终390名死囚一个不少地都回来了,被传为一时佳话。
身为唐朝皇帝的李世民,是历史上出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所以他的这一举动要从政治的角度上看,会有不一样的观点。
玄武之变
唐朝刚建立时,虽然当时隋朝已经覆灭,但各地藩王与起义军很多,唐朝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四处征战,收复河山。作为跟着李渊打天下的李世民,当仁不让地领到了这一任务,他开始带着手下四处讨伐起义军,建立大唐盛世。
在这时期,李世民在民间积累了很高的声望,也从起义军中收服很多将领,其中就有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等名将。
这些将领跟随李世民打击了当时最大的起义军王世充的部队,可以说当时唐朝的大片江山都是李世民征战得来的。李渊也亲手写诏书道:“做臣子的不惭愧,做君父的不担忧,都是你的功劳”。
在这个时期李渊更是承诺李世民,一旦李世民完成大业,就封他为太子。但是等李世民班师回朝凯旋而归后,李渊却犹豫了。
也许是害怕李世民功高盖主,自己的地位不稳,李渊并没有兑现承诺,反而是册封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为太子。这让刚建立的唐朝处在危险之中,毕竟皇位之争一直都十分激烈。
李建成对于李世民一直都是十分不满的态度,身为长子却被李世民掩盖了锋芒,一夕之间被封为太子,弟弟李元吉也跟在他身后拍起了马屁,认为李建成守在大后方也是劳苦功高,怎能被李世民夺得了大量美名。
于是展开了对李世民的排挤,李世民也是见招拆招,双方有来有往。后来李渊逐渐年迈体弱,李世民知道一旦李建成称帝,肯定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处,就有了当时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登基称帝
武德九年,李世民带领秦叔宝、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在玄武门斩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并将两人的家眷除女子外全部杀掉以绝后患。
这一系列果断狠绝的手段,让李渊感到十分震惊,但到了这个时候,他也只能将皇位传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登基后发布了很多利民措施,轻徭薄赋、大赦天下。并广纳贤臣,听取他人意见。这个时期魏征很得李世民的喜爱,因为魏征总是直言不讳,严厉批评李世民的错误之处,被李世民称为镜子。
有句名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句话就是出自李世民口中,是李世民夸奖魏征时说的。
但是由于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很多大臣在早期并不敢直言不讳,害怕被李世民残忍杀害,一直都有所保留。
为了自己的千秋大业,李世民知道自己需要能臣辅佐,光靠自己是不行的,但当时他身边大多数都是武将,想要治理好国家,还是需要贤臣的进谏。于是有一天李世民处理完朝政后决定前往天牢看看。
释放死囚
李世民来到牢房,看着狱中被判为十恶不赦的罪犯,心生怜悯。他告诉众人马上就要过年了,这些罪犯的家人们肯定期望能够团聚,但他们都被判了死刑,肯定不能再相见。
看到这里李世民决定当场释放死囚,群臣感到十分震惊,他命人将死囚带到外面,对死囚说可怜他们的家人无法团聚,于是决定给他们一次机会,当场释放他们回家,但要遵守约定,年后一定要回来接受处罚问斩。
死囚们对李世民不断叩拜,感激他的仁义之举,纷纷离开与家人团聚。这一举动被大臣看在眼里,认为李世民此举一定会失败,因为死囚都是十恶不赦之人,得到自由怎么会回来,早就逃得远远的了。
但李世民坚信死囚一定会回来,果然年后390名死囚,全都回来了。李世民感到高兴,当场赦免了死囚的死罪。这件事就被记载了下来,成为李世民仁义的一个佳话。后来大臣们也开始逐渐直言进谏,为唐朝的贞观之治做了很多贡献。
李世民释放死囚在当时看来是十分令人不解的行为,但他从这件事上收获了一片夸赞,在百姓和大臣心中都树立了贤明的形象,是一步政治上的好棋。
其实在当时,刑法严明,一旦死囚逃跑,他们的家人一定会被牵连,很多死囚还是不敢轻易逃跑,能够回家与家人做最后的告别,已经是十分不错的待遇了。
如果有死囚没有回来,李世民也并没有损失,只会让逃跑之人陷入众人唾骂的境地,让官兵追到天涯海角也会逮捕他。李世民照样会获得百姓心中的赞誉,只是朝臣会有点微词,但李世民爱民如子的观念也被深植心中。
李世民释放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约定年后问斩,在百姓心中引起轩然大波,被众人关注,最终死囚一个不少全都回来,更是证明李世民的眼光没有错。
小结:
李世民作为千古一帝,他的一生经历波澜起伏,有过骂名,也被人称颂,但功大于过,他对大唐盛世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他是一名出色帝王,也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很多时候,掺杂了政治观点的事情,我们不能效仿,释放死囚获得名声,也会留下隐患,让人蔑视法律,所以这种事情后来的历史中都没有发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