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在经过了秦与两汉的统一时期后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时期。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有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合称南朝,而北方有北魏,分裂并存的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合称北朝。
北魏政权是由西晋时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的鲜卑族建立的。鲜卑人原是东胡的一支,在东胡被匈奴击败后,退居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繁衍生息又走向强盛,而得名族名鲜卑。现在大兴安岭阿里河镇附近的嘎仙洞是鲜卑拓跋部的发祥地。
拓跋宏是北魏的
第七位皇帝,也是
中国
古代杰出的
政治家
和
改革家
。拓跋宏统治时期的北魏已统一中国北方五十余年,各民族相互交融,少数民族也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汉化,拓跋宏也特别推崇汉文化。当时,北魏的都城是平城(今山西大同),距中原地区较远、自然环境也较差,这不利于朝廷更好地学习吸收汉文化和对中原地区管控,拓跋宏一直想迁都到洛阳,但多次朝议都受到守旧的鲜卑贵族的反对。
公元494年,拓跋宏宣称要乘南齐帝位更替、政局未稳出兵征伐,也有部分贵族反对,但拓跋宏决意御驾亲征,众人也不敢犯颜强谏。由于,拓跋宏亲率文武百官和百余万兵马南下,行到洛阳后遭遇阴雨天气,众臣于是劝谏拓跋宏停止征齐。
拓跋宏假意大怒说道:我贵为一国之君,率百万之众御驾亲征,今无功而返,有何颜面对天下人。你们既然反对征齐,那我们已行至洛阳,就借此迁都于洛阳吧,也算对天下有个交待。反对的大臣,虽然也反对迁都,但更惧怕征齐,于是纷纷表示赞成迁都。
而事实上,迁都才是拓跋宏真正的目的。拓跋宏在迁都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鲜卑人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北方各民族的相互交融。不幸的是拓跋宏英年早逝,谥号:“
孝文”,史称北魏孝文帝。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他的汉化改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