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谈及苏联和经互会国家,很多人往往会对其带有“落后”、“僵化”、“陈旧”等偏见式印象。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冷战时代的苏联和东欧各国,都曾在集权体制的加成下飞速走出二战阴霾,以举国之力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经济神话”。例如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诸国,在二战前都是欧洲最贫穷的农业国;在二战后却能依靠苏联模式迅速崛起。同样的例子还有匈牙利。二战后,匈牙利也历经了一段国力腾飞的辉煌历史。
匈牙利在中古时代是军事强国,但在16世纪后却日渐衰落,不得不长期向奥地利称臣,以对抗土耳其人的侵略。尽管桀骜不驯的马扎尔人不愿寄人篱下,并因此发动了诸如拉科齐战争之类的独立战争,却依旧没能摆脱强邻的桎梏。直到19世纪中后期,随着历史形势的演变,匈牙利才升格为奥匈二元帝国的其中一“元”,成为统治者。但好景不长,由于奥匈帝国在一战中战败,匈牙利再次遭受西方列强的残酷宰割。
1919年的匈牙利苏维埃革命,被协约国势力联合绞杀。1920年的《特里亚农条约》,则让匈牙利丧失72%的国土。20~30年代,贫困和饥荒始终笼罩着饱受战争摧残的匈牙利,使其被戏称为“300万乞丐的国家”。对现实的憎恨,刺激了匈牙利人向西方复仇的心理。于是二战爆发后,匈牙利错上轴心国“贼船”,并为此付出更惨痛的代价。1945年二战结束时,匈牙利国内百废待兴,所有战时获得的利益全部丧失。
二战结束后,匈牙利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并参照苏联模式重新构建了国家体制。但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初期,以拉科西为首的领导集团,推行片面的发展措施,引发众多匈牙利人的不满。1956年的十月事件,又使其发展遭受重大挫折。不过,当十月事件平息后,以务实而著称的卡达尔成为匈牙利领袖。在他的带领下,匈牙利民众励精图治,并由此让匈牙利成为相当繁荣的、甚至让西方羡慕的地区性强国。
卡达尔上台后首先纠正拉科西时代的失误,稳定人心。在此情况下,匈牙利国内秩序很快安定,其1957年国民收入比1955年提高14%。卡达尔按照匈牙利民族“慢而稳”的传统,进行经济建设。他在不改变苏联模式的情况下,给工厂和农业社部分自主权;在不触及苏联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同西方进行有限交流。在此情况下,苏联模式的强大组织力同匈牙利人民的主观能动性被有效结合,匈牙利由此飞速发展。
从1960年到1980年,匈牙利超额完成数个五年计划,社会发展日新月异。60~80年代,匈牙利人均收入增长215%,每千人拥有冰箱数由3.8台增加至220台,洗衣机数由45.2台增加至228台,电视机数由10.4台增加至226台,汽车数由3.1辆增加至54.9辆。如此成就,离不开国营商场的充足供应。彼时,匈牙利国内商品琳琅满目,红酒、巧克力、各类日用品一应俱全,被誉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在生产繁荣的前提下,匈牙利也建立一支颇具实力的人民军队。冷战高峰期,匈牙利人民军拥有1个坦克师、5个摩步师、1个导弹旅、1个炮兵旅、5个防空团,总体常规兵力在10万以上。如若战争发生,那么匈牙利凭借其1000万人口的国家规模,将动员更多的预备役入伍。与此同时,苏联也在匈牙利境内部署了南部集群这支军事力量。由此,匈牙利成为一个拥有中等军事实力的国家。
凭借繁荣的经济,以及不可小觑的军力,卡达尔领导的匈牙利得到西方很多国家的盛赞。而卡达尔也依靠高超的外交手段同西方阵营周旋,他同罗马教皇进行会谈,又从美国那里要回了圣伊斯特万王冠。西方政客赞美其是“杰出领袖”、“东欧最熟练的走钢丝者”。但正如那句老话所言,世界上没有永久强盛的政权。80年代后期,随着东欧剧变的趋势加剧,匈牙利也在这场大变乱中发生权力更迭。
参考资料:《东欧剧变的根源和教训》、《列国志·华沙条约组织与经济互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