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事情。在《西游记》中,唐僧和他的几个徒弟,在西行的途中和众妖魔斗智斗法,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西游记能够有如此精彩的地方,还得感谢一下,唐朝时期玄奘大师,只不过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并没有那么惊心动魄,但却是中国历史上西行取经影响力最大的一位。
那么历史上西行取经第一人是否就是唐玄奘呢?翻开一些历史典籍,还真有先行人,比玄奘法师要早的。
在一些书籍中是这样介绍的,根据史书的典籍记载,当年玄奘大师是冒着偷渡的危险去西行取经的。并且在同行的胡僧中途退出之后,他孑然一身仍然坚持独游沙漠。公元629年,玄奘大师从长安西行,经过今甘肃武威出敦煌,在经过新疆及中亚等地。说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丝毫也不夸张。最后才辗转到达中印度,玄奘大师到中印度后,巡游了各方佛教的圣地学府,并且学习讲研了大量佛教著作。
直到公元645年,回到长安,一个人走了17年,行程5万里,经过一百多个国家。回国后的玄奘法师,给大唐带回了大量梵文经典,并且把他在中印度见到的风土人情,所见所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这本书,如今成为了研究当时西域文化和唐朝佛教重要宝贵资料。
众所周知,佛教是源于印度的,在中国的佛教教义里,西天往往是真理存在的终极世界的代名词。
公元前5到6世纪,佛教在印度恒河流域创立以后,不久就向周边的国家散播。而我国汉代张赛出使西域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从而促进了佛教的东传,也是在那个时候,佛教才传入到了中国内地,但是当时来中国传教的都是中亚各国的西域僧侣,并不是印度僧。中国境内最早的佛经,并不是印度的梵文翻译过来的,而是由中亚古代语言转译过来的,而且还是口译。
对于汉地人,非常不容易接受,结果最初传入到中国境内的一些佛教经典,不是经本不全,就是传译失真。到了佛教盛行的两晋和唐代,很多高僧为了补全经文,才不远千里,西行求法,当时西行求法的人还相当多。
根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记载,当时就有近60位人,不过在生产力,交通工具非常落后的古代。这些人要不远千里去求法,不管是走水路还是陆路,都需要经受住,长年累月吃尽千辛万苦,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能到达目的地,取回真经。不是大毅力者无法办到。
因此,在成千上百的求法高僧中,能够真正幸存下来的,学成而归的只有少数人而已。而玄奘大师应该是这批少数人中最为幸运,最成功的一位,但不是第一人。
要说第一个去西天取经的人,并非是玄奘大师,根据现存的史料来看,一般认为是三国时代的朱士行,他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僧人。这位高僧出家后开始埋头研读经典。但是他发现了我们上述说的问题,经文译本不全。甚至有些经文是非常矛盾的。有些甚至中间删了很多,因此非常难懂,所以这位高僧去西域寻找原本。
公元260年,朱士行从长安出发,经历了20多年,才找到了原本,但是这位大师并没有像玄奘大师那么幸运,终生未能回汉土,他出行前已经是五六十岁的人了,最后在他80岁的时候,病死于阗。从朱士行后,西行求法的僧侣一下就多了起来,从三国到唐代,络绎不绝,只是有毅力坚持到最后,成功者微乎其微,史料上记载也并无多。
因此,玄奘大师的成功就成了后世赞颂的唯一对象,并且在评书,小说等作品渲染下,玄奘法师就成了去西天取经最早的人,甚至是唯一的在如今很多人的认知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许正是这种为了寻求真理而不顾一切的坚持信念,才给了前人那么大的动力,让他们心甘情愿前仆后继,为了取经踏上充满荆棘的西行路。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好好反思和学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