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个前提是不成立的。在正史里,从来没有过记载说李自成曾经向崇祯提出西北封王,代明伐清的要求,无论是《明史·庄烈帝本记》还是《明史·流贼传》都没有记载这件事儿。如果此事为真,那么正史没有理由不记载这件事。
所以,此事为假的可能性极大。
假如此事为真,那么崇祯帝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李自成。崇祯帝对北京的防御能力心里是有数的。李自成的条件——西北封王,百万军饷,还可以代替明朝征讨清军,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就算百万军饷拿不出,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答应下来也绝没有坏处。
所以此事的可能性更低。但如果此事为真,我们倒也不妨分析一下李自成的心态。
为何兵临城下的李自成还要与崇祯讲和呢?
第一个原因是,北京自从元朝建都以来,在有抵抗的情况下,从来没有被攻陷过。明朝历史中,北京被围了五次,土木堡之变一次,嘉靖朝一次,崇祯朝三次,无论是蒙古人还是八旗军,都没能攻进北京半步。北京的防御体系经过多年经营,完全称得上是固若金汤。李自成没有信心是对的。
第二个原因是,围城北京,外部环境并不好。李自成劳师远征,补给困难,尤其是从宣府大同过来后军队里又多出几十万的明朝降卒,补给更加吃力。而此事在崇祯的勤王圣旨下,近处的辽东吴三桂,远处的南京史可法,都在动员军队增援北京。一旦北京打成了消耗战,李自成必定腹背受敌。
第三个原因,是李自成的小农思想。李自成的传统思想,一直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理念——陕西才是我的家。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西人,李自成对陕西以外的土地没有太大兴趣。占领了陕西之后,对于征讨外地,李自成的战斗意志明显减弱。而到达北京之前,这种思想尤为严重。
但这三点顾虑,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北京的明朝守军有战斗力。
谁都没想到,崇祯十七年的北京竟会如此脆弱,可以说是“吹弹可破”,李自成到达当天进行了试探性攻击,当天即攻克外城。面对如此唾手可得的胜利,一切的谈判自然都没有意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