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看过的央视版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几人在娶到真经之后是一路喜气洋洋地飞回大唐的,在西游记的原著小说之中呢,唐太宗李世民亲自迎接唐三藏回到长安的时候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
那么在历史上,玄奘回国真的那么风光吗?
唐代僧人惠丽在唐高宗时期写下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其中关于玄奘法师回到长安的场景,他是这样描写:官方迎接玄奘的队伍在朱雀街南端开始,一直到洪福寺。几十里长的大街上挤满了人,城中的官员和读书人列队在道路两旁,大家都瞻仰着玄奘以及他带回来的珍宝,这事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万人空巷啊!负责接待工作的是唐初名相房玄龄。
和西游记小说里完全不同的是,真实历史上的玄奘取经,是没有得到皇帝支持的,他更不是什么御弟哥哥。真实历史当中的玄奘其实是偷渡出国境外的,那一个为了法的出家人,一个偷渡者为什么在回来的时候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待遇呢?在这些风光背后等待着玄奘的又会是什么呢?
如果想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两个线索开始思考推理。
第一:玄奘为什么不惜偷渡也要西行取经?他取回来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第二,当玄奘见到唐太宗李世民皇帝是一个什么态度。
玄奘出生的时候还是隋朝,根据考证,他俗家姓陈的祖父曾经是北齐国子博士,玄奘出家之前的那些年,正是隋炀帝即位,修运河,建东都下江都三征高沟离,消耗了大量的国力最终导致民变四起,一片混乱的时候。
而在隋朝统一全国以前,曾经经历过近四百年的乱世。在玄奘小的时候恐怕也不敢断定自己此生还能赶上一个不打仗的时代。面对这样的困惑,这样的混乱,难免会让人们感觉到一种人生无意义的感受,玄奘的父亲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决定从为皇帝效力的精英阶层里抽身,专心念经读典的。
此后即使是州郡长官频频邀请,玄奘的父亲都以身体生病为理由拒绝了,可以说父亲的这种人生选择,从童年开始,就影响着玄奘的一生。玄奘出家的时候距离佛陀入灭已经有一千年左右的时间了,在佛教通过海上及陆地贸易传到中国的漫长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好几套着重于不同经典的体系。
为了寻求真相,玄奘于是由西方疑问所获,取经归来,他将凡文佛经原典657余部带回了大唐,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部叫瑜伽师地论,玄奘后来翻译了一百卷,这里边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作为一国之主,如果不能明察一切,克己修身,即使有很好的经济基础,有丰富的人才储备,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仍然不能成就事业。
正因为如此,有学者认为玄奘既是佛学家,翻译家也是旅行家,同时呢,他还是具有政治眼光的思想家。经历过人间之乱的他理想就是最大限度地争取到人间帝王的支持,使佛教在中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通过佛教引领众生脱离苦海,究竟孽判。
除了因为他带了150余粒如来肉身舍利,以及若干的佛像和大量的经书这种情况不允许他再偷渡回来以外,为了实现弘扬佛教的理想,玄奘必须以一种正面的,官方认同的能够尽量扩大影响力的方式回归到大众的视野当中。
所以在玄奘的归途中,他写信给唐太宗介绍了自己几年来的经历并且请求皇帝许可他回到大唐。这个愿望对于国家来讲只是一件小事,所以并没有得到允许,可我求法取经的愿望又非常强烈所以我只好不顾国法擅自出关了,如今我的专擅之罪还请皇上恕罪。
李世民他并不是真的想问罪,他说法师,您是出家人,自然和俗人不同,您会利众生啊,朕对你的行为非常之赞许,所以您刚刚提到的偷渡这件事呢以后也请您不用放在心上了。我就是想啊,山高路远,各地风俗不太相同,您这一路上还真不是太容易啊。
玄奘的回答说自陛下当上了皇上,繁荣昌盛,天下归心,外国的那些国王和大人物偶尔看到有个鸟从东边飞来,都感觉这有可能是大唐飞出来的呢,他们都会毕恭毕敬的,更何况我是一个脱离世俗的出家人,所以仰仗着您的天威,我来去并没有太大的难处。
您看玄奘这话说的皇上听着心里得多高兴啊!这法师太会聊天了,紧接着呢皇上又问了一些印度的风度人情,玄奘都做了非常详细的回答,唐太宗很高兴,说的都是实在话。在一旁的赵国公长孙无忌也接过话头来,连连称赞玄奘的德行。
于是李世民建议玄奘要不然还俗做官吧!这显然和玄奘想要推广佛教的愿望是背道而驰的,所以玄奘婉拒了。他说我好比船上了水,船要是离开了水,放在陆地上我就发挥不了作用了,而且很快就会腐朽,所以您最好呢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我就想一心一意地修行,我就想通过修行报答国家的恩泽,这也就是说我不想去当官。
太宗又要求玄奘跟他一块去出征高沟离,但是玄奘说我是佛教徒,出征是杀戮的行为,用这个理由婉拒了太宗。
然后他请求皇上批准他到嵩山少林寺去翻译从西域带回来的佛经,但太宗没同意。太宗说:你不用到嵩山去了,我曾经为穆太后在西京造了一座洪福寺。寺院里边比较清静,很适合在那儿意境。
玄奘说好,不过京城的百姓知道我从西域回来都挺好奇的,都想来见我,这样一来恐怕会影响安宁,妨碍易经的工作。所以请皇上派人来守门,防止闲杂人员进出。
这个回答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安保方面的待遇要求,其实呢这是玄奘看出来皇帝此刻并不太信任自己所以不如主动要求守卫在保证了寺院清静的同时也起到了监视自己的作用。这样可以让皇帝放心,玄奘形势如此得体,让太宗皇帝刮目相看,戒备之心也就逐渐放下了。
此后玄奘将毕生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佛经翻译上共译出,佛教经论74余集,1335余卷。其中每卷万字,左右也就是合计1335余万字,这个数量占整个唐朝易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地和悟空易经总数的一倍。
今天我们读到的最流行的版本的心经就是玄奘法师译的版本,他和弟子会稽一起创立了汉传佛教的唯识宗,在翻译佛经之余,他按照皇帝的要求口述了自己一路上的见闻和经历,由弟子辩机执笔。写出了大唐西域记,此后,玄奘和李世民也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在太宗临终之际,玄奘法师提供了临终关怀,朝中的很多重臣也都和玄奘交好,很多人成为了他的弟子。
但是,在高宗即位之后,玄奘因为和前朝重臣关系密切,在高宗武后集团和官员集团争权的时候受到了波及,尽管玄奘力图远离权力的漩涡但是从其圆寂五年之后又遭到高宗下旨改葬。这件事上看,高宗对玄奘远不如太宗对玄奘信任开明。
回顾玄奘法师的一生,始终坚持信仰,尽管困难重重但他凭信念坚守信仰,完成了取经大业,无论其希望得到皇帝支持的理想是否真的曾经实现。他都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旁人难以企及的贡献。
而谁又能想到,另一个使佛教在唐朝得以昌盛的重要人物,正是太宗皇帝的才人,高宗皇帝的皇后,中国古代独一无二的女皇——武则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