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一统的秦朝建立以来,历朝历代都有禁书出现,它们不利于王朝的稳定,其中多半是涉及到礼义廉耻一事,因此才会被禁止。
这类书对时政进行批判,对封建思想进行抨击,为了维持统治,只好加大力度查处,而到了明清时,文字狱达到顶端,不少作品都遭到了封禁。
要说天下第一禁书,那就不得不说《商君书》,其中尽管才3万字,却是商鞅对“弱民强君”的见解,说白了就是“帝王之术”的一种,只要能掌握那就可统治一个国家。
对于当权者来说,自然不希望这本书会公布开来,历朝历代都是禁书。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对商鞅进行了批判,这是怎么回事呢?
秦朝之所以强盛起来,和商鞅变法有很大的关系,也因如此,战国历史上,不得不说的就是商鞅。当时秦孝公正在寻求治国之人才,商鞅听闻后,连忙赶到秦国,先后4次拜见秦孝公,每一次,他都会提出新的高论,让君王对他佩服不已。前三次,商鞅提出应该做个爱民如子的君王,提升自己的修养,但也要将权谋和法治结合起来。
最后一次,他就提出了如何让百姓听话,让国家富强,可以说《商君书》成功吸引了秦孝公。为了能获得重用,商鞅可谓是费尽苦心,每一步都走得很是谨慎,最后再推出“驭民之术”。
商鞅的变法,说到底是采用暴政的方式,其欺压百姓,显然不符合儒家的礼信仁义,他只注重短期取得的利益。秦国确实在短时间称王称霸,但秦始皇的“万世”梦才维持几十年,因暴政、无道,引来了天下人的征讨。
正是商鞅这套理论,加速了秦朝的覆灭,统治者自认为欺压百姓就能“驭民”,显然这是不对的,司马迁并没有说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