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开无田/图网络图片
在明朝时,四川新都杨家非常有名。而他的出名不仅仅是出了当朝内阁首辅杨延和,出了写出《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状元之才杨慎,而是创造了堪称当时科举制度的奇迹。从其祖父杨春开始,杨家一门四代出了七位进士包括其祖父杨春、父亲杨延和、叔父杨廷仪、兄弟杨惇、侄子杨有仁、舅子黄华皆为进士,而杨慎更是状元。
而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却不得不让我们提及杨慎的曾祖父杨枚。一个出身低微的农民,以至于我们从史料中很难去发现他的蛛丝马迹。
但对于出身于躬耕之家的他而言,他也并非没有选择传统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在其努力之下,他也终于实现了从躬耕之家到书香门第之间的发展。自己成为了一名吏目,也就是低级的官员,但正如宋江与李逵的差距一般,品秩虽低,但也已经实现了阶层跨越。
但是在参加了2次科举之后,杨枚也认清了自己的能力。能学但能力有限,但这并不妨碍其将精力放在儿子杨春身上。在讲究士农工商的品级观念封建社会,一个家族要想实现跃迁,那么通过科举制度,才是最为快捷的通道。
杨春在父亲的教诲之下,学识渐长,但奈何却也是接连不中。1471年,杨春带着自己12岁的杨延和去参加乡试。
而在明清两朝,进士科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乡试则就可以成为举人,而举人老爷,一如吴敬琏《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一般,中举又叫“发达”,也便有了做官的权利。
也就是在这一届的乡试中,杨春和儿子都参加了乡试,结果却是一喜一忧,12岁的杨延和考中举人,而父亲杨春则名落孙山。
秉承着父亲杨枚的治家理念“以立法自检,勿侈、勿怠、勿苟徇人意”,杨春不仅对儿子杨延和严格要求,教导其做人做事,自己也是以身作则,虽然久不中举,但依旧屡败屡战。而在3年后,又一次乡试中终于中举。
与儿子杨延和相比或许自己并不聪明,但亦从未放弃治学。1481年,47岁的杨春终于考中进士。当然此时的儿子杨延和也早就进士及第4年了。在仕途上更是以身作则,教导儿孙立身以德。
杨慎的成才之路,更是厉害。被称为明朝四大才子之首,而且堪称为神童,11岁便能作诗,13岁便名动京师,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更是“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呼为小友。与明朝其他三大才子相比较,他不如唐伯虎一般为后人知晓。而这无不与其家教有关,对待事物的追求极致,幻想着能够实现家国抱负,这些也都是自其曾祖父杨枚传承,其爷爷杨春言传身教,父亲杨延和的谆谆教诲息息相关的。
在与嘉靖帝的上言之中,杨慎被2次庭仗,仍旧坚持:"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流放云南烟瘴之地36年,他更是时刻秉持以儒家之礼对待事物,达则兼济天下,即便是身居边地,也兴办学业,传道授业解惑。
而四川杨家能够实现从一介农耕之家到官宦之家的阶层跃迁,无不与其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风息息相关。以道德品质为上,认真读书为继,这也才是我们教育的真实目的所在吧。
高考在即,面对这样一次足以改变命运的契机,我们又当如何对待呢?获得心仪的结果,可喜可贺,没有实现理想,也大不必自暴自弃,这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而社会需要的也不是大学学历这张文凭,而是道德至上,不断学习的人才。
愿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参考资料:《明史·杨延和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