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代权臣,司马懿不可能不明白有权必须先要有兵的道理。所以,早在其与诸葛亮对峙的时期,司马懿就利用自己大都督的身份长期抓住军权。
可无奈的是,在曹叡时期,这位曹魏王朝的皇帝奉行的是重防东吴的战略,作为曹魏集团的第二个对手,蜀汉并不被曹魏真正的重视。或者更加准确地说,自从公元219年关羽失荆州,以及三年后刘备在夷陵战场惨败之后,蜀汉政权就已经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
已经没有了抗衡曹魏的实力,汉中至蜀道一带的地形又不利于大兵团展开,曹叡掌权时期,其对蜀汉的战略反而相对简单——防守即可!
所以诸葛亮的六次北伐,大部分的战役都遇到了同样的困境——魏军占据要道而不主动出击,将蜀军的粮草耗尽之后,蜀汉的北伐大军也只能不战而退。
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
尤其是在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作战中(公元234年),曹叡甚至专门派出一位监军来对司马懿进行限制,避免其率领军队主动出击。
当然,这样的布置一方面是认为魏军没有主动出击的必要,而另一方面,更是为了限制司马懿手中的权力。曹叡不是曹爽,他并非看不出司马懿是一只猛虎!
而在三个多月之后,诸葛亮不幸病逝,在得知这位蜀汉的第一权臣去世之后,司马懿再次上书请求南下伐蜀。可见此时在司马懿的心中,平定蜀汉仍然是他军旅生涯的梦想,借机更加牢固地抓住军权更是他一生的梦想。
帝欲乘隙而进,有诏不许。
然而,曹叡这一盆冷水又再次浇灭了他,一道新的圣旨又成为了司马懿的紧箍咒——不可南下与蜀汉作战!
至少在司马懿来到西北战场,再到诸葛亮去世,并不是司马懿不想打,而是背后的大老板不让他打。
蜀将马岱入寇,帝遣将军牛金击走之,斩千余级。
这是诸葛亮去世的一年之后(公元235年),司马懿在蜀汉战场所进行的最后一次战役。而这场战役仍然格外尴尬,弱小的蜀汉仍旧是进攻的一方,兵力更强的魏军仍然是防守的一方。纵然在这一战中,司马懿的手下获得了斩首千级的胜利,但在大战略的背景下,被限制住手脚的司马懿仍然无法实现他灭亡蜀汉的梦想。
而这是司马懿停留在蜀汉战场的最后一年!
公元236年,辽东半岛局势紧张。
公元237年,辽东公孙家族掌门人公孙渊自立门户建立绍汉政权。
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军远征辽东,经过历时一年的战争,取得了平定公孙家族的胜利。
公元239年,曹叡去世,在辅政的过程中,司马懿很快便被曹爽夺权,进而开启了那段十年的隐忍期。
尽管十年之后的249年,高平陵事件让司马懿彻底翻身,但70岁高龄的他已经无力对外扩大战事,并于两年后去世。
可以说,司马懿与蜀汉政权共有四个周期:
1、想打的时候,曹叡不让他打!
2、继续想打的时候,其他敌人的出现干扰了他的行动。
3、依旧想打的时候,手里却没兵权了。
4、最后还想打的时候,年龄已经不允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