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那个时代的人,跟现在的人有什么不一样?
“旧社会”的中国,生产、交通、物流、生活水平,都无法跟现在媲美!只能就近原则,因地制宜,正如古话说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前些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图书馆,突然发现一批前所未见的老照片。经过研究发现,这批照片竟然拍自1931-1933年的中国沿海!
经过专业鉴定,发现照片的拍摄者,是一个美国教授佩得尔敦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初,他深入广东广西沿海地区,拍下一批“旧社会”老照片。
以下,将展现的是佩得尔敦1931-1933年间在南方沿海的北海、合浦一带拍的照片。下面,一起来看一下,“旧社会”的中国渔民,生活是什么样子?
“旧社会”的渔民,还在使用古老的帆船出海打渔,行船速度比较慢,但渔民们也不赶时间。
在捕捞的繁忙时节,江边海边哪里都是渔船,看上去跟现在堵车有点像。不过,在海鱼繁殖的季节,渔民会自觉禁止捕捞的。
两们结实的小男孩,正在加工渔具。“旧社会”的孩子,大多不去学校读书,从小就跟着父亲出海打渔。
渔民们终日生活在海里,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回到家里休息。人们也不买房子,都是生活在祖宅里。
虽然跟古代帆船没太大差别,但有一些大型捕捞帆船,其实也有几十米长。
出海顺风时,渔民们就会展开巨大的风帆,而不必水手来费劲地划船。
古代的所有城市,都有城墙和城门。照片中,是一座年久失修的城门,长满了野草。
一位年幼的小男孩,正在街头卖贝壳,他好奇地看着拍照的美国摄影师。
出海捕鱼了!两只小型帆船,正在扬帆出海。为了确保出行安全,他们都会出发前,去妈祖庙里烧一柱香。
两位青年渔夫,正在拉网捕鱼。他们对于捕捞这门技术,早已掌握得炉火纯青。
渔民在家里做饭,需要烧柴。当渔夫们出海打渔时,砍柴的农活就交给家里的妻子了。
尽管是向海而生,但中国传统习俗和节日,渔民们从未忘记。照片中,是一家正在晒爆竹的店家。
尽管上世纪30年代还是“旧社会”,但江海之上,也偶尔会发现先进的现代化火轮。
每天太阳东山之后,渔民们照例要清洗渔网,为明天的捕捞做好准备。
“旧社会”根本没有高速公路,连国道也没有。渔民们出行,更多是走在乡村小道上。
乡间小路,难免沟沟壑壑,遇到下雨天,还会出现泥石流的危险。
“旧社会”的小朋友,长相跟现在的人没有太大差别,只是穿的衣服风格不太一样,可能会穿打补丁的衣服。
渔民们,会使用一种漏斗型的渔网,不知道有什么作用?
渔民们正在清理捞到的海鱼,希望拿到岸上的水产市场上,能卖一个好价钱。
以上就是美国图书馆近年发现的罕见照片,真实再现了近百年前,“旧社会”中国渔民的生活状况,虽然比较落后,但生活节奏比较慢。这批照片是首次发现,真的太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