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皇帝是否是明君,有一个简单的维度!
通常来说,明君都是与贤臣良将为伍,双方互相成就,相得益彰,因此看看贞观朝那些震古烁今的名字后,结论显而易见。
文治武功如此出色,后人的评价也从不吝啬溢美之词!
北宋·欧阳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北宋·苏辙:“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
明太祖:“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明宪宗:“三代以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间,莫若贞观之盛。”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玄武门内设伏,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随后逼迫李渊立其为太子,并在当年得李渊禅位,如愿登上皇位。
在这场政变中,李世民亲手射杀一母同胞的哥哥李建成,手下大将尉迟敬德射杀一母同胞的弟弟李元吉,并让尉迟敬德砍下两人头颅以喝退东宫和齐王卫队!宫内事情解决后,派人分别到东宫和齐王府,将李建成的5个儿子、李元吉的5个儿子,即自己的10个亲侄子全部杀掉,李元吉最小的儿子还在吃奶,真正做到了斩草除根!杀兄、杀弟、杀侄、逼父,一场玄武门之变,把权力斗争的心狠手辣表现得淋漓尽致,真的是“天家无亲情”。
与夺位时的杀伐果断截然相反的是在确立继承人时的优柔寡断。李承乾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长子,李世民刚登基便立其为太子,名分早定。也许是因为自己雄才大略,李世民对李承乾的期望值颇高,然而李承乾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让李世民大为不满。与此同时李世民却对二儿子魏王李泰多有宠溺之举,以至于朝堂之上多有人认为会改立李泰为太子!李泰也由此恃宠而骄,滋生夺嫡之心!几十年前的夺嫡之争再次发生在李世民身上,只不过他的角色成为当年的李渊。
不过瑕不掩瑜,李世民的身份首先是大唐王朝的皇帝,然后才是父亲、儿子、兄弟。作为皇帝,他没有亏欠大唐子民,为后来的大唐盛世奠定坚实基础,堪为圣君!但是作为父亲、作为儿子、作为兄弟,他亏欠得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