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中,上下五千年历史,封建社会的顶峰是唐朝、宋朝,人口众多,国力强盛。但是根据资料发现清朝的人口才是几千年历史中的顶峰,在清朝咸丰年间中国人口达到了4亿。
在我们印象中,清朝闭关锁国,盲目自大,事实上它的领土面积,在道光年间达到1316万平方公里,在历朝历代中仅次于元代。
它的人口数量从康熙八年的4000万,到乾隆六十年达到3亿,到道光十四年达到了惊人的4亿,这是中国社会人口的顶峰。
为什么现在清朝人口会达到顶峰?那么就来了解以下原因。
自然环境的变化
提到人口问题,就不得不提到气象变迁的影响,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提出的,古代至今的三个寒冷期和三个炎热期的周期性是影响王朝衰败的原因之一。
明朝末年就是寒冷周期向炎热周期转换的阶段,明末天气寒冷,粮食生产在自然灾害下,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人民没有饭吃就起来造反。
女真族在寒冷的东北地区已经不适宜居住,因此向温度相对暖和的山海关内挺进,北方游牧民族与明朝在辽东多年发生战争,人口锐减,它需要寻找有一个适宜生活的场所,这是游牧民族的天性。
历史上王朝更迭,天气变化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天气变得寒冷,北方草原环境恶劣,游牧民族无法维持自己的生存,只能选择组团南下掠夺。
也是因为寒冷,民以食为天,没有吃的,再加上人祸几个原因叠加就会爆发战争,人口锐减,比如唐末、明末都属于这种情况。
清朝建立之后,气候变化,已经从寒冷期转化为炎热期,生存条件比过去要好,更适宜人类的生存。
版图扩大,外来人口增加
清朝自入关以来,康雍乾三世,发生的都是局部战争,国内经历了100多年的和平时期。
平三藩之后清朝基本没有爆发大规模叛乱,当然局部的小规模的战争还是有的,如:白莲教起义、平定罗卜藏丹津等。
正是有了稳定的环境,才能有实施新政策的基础,满足社会的发展。
康熙到乾隆期间,国家都在开疆扩土,康熙年间三次征伐,最终准噶尔划入了大清版图,也带来了大量的人口。
雍正年间,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收复了青海的广袤土地和人口。
乾隆年间土尔扈特部落归来,这一切都给大清带来土地和人口。
土尔扈特部落归来,乾隆皇帝派出军队打败沙俄,将清朝的国境线向北推移,增加的版图也会给清朝增加人口。
向外扩张,也会带来人口的急剧增长。清朝几位皇帝的扩张,人口也增长,这些也是清朝人口增长的一个原因。
政策推动增长
人口的数量,一般是由国家基本情况决定的。在清朝,尤其是在康熙年间是非常稳定,而这种稳定社会秩序,一定会催生人口增长这样的现象,这是一般社会规律
到了雍正时期,国内安定,官僚阶级已经摆烂,国内只有小农经济快速发展,原有的税负已经不适应国家的发展,他为了一改康熙后期过松的政策,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推出“摊丁入亩”政策。
取消了千百年的人头税,不再按照人头收税,将所有的税赋都摊到田地当中,这个政策其实是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延续。
没有人头税这个颈箍咒,普通百姓自然愿意生孩子,直接刺激了人口的增长,让老百姓放开了生育,不需要担心增加人口而多交税赋。
这个政策让清朝的人口呈爆炸式增长,到了雍正儿子乾隆登基人口迅速达到1亿,经过乾隆、嘉庆到了道光年间,人口到达了4亿,这个人口基数也为今天中华民族奠定了人口基础。
雍正登基不久就下令解放贱民,解放贱籍也对人口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有了雍正一系列政策打下的基础,清朝才维持了康乾盛世一百年,国力迅速增长。
小农社会里人们的追求,简单概括为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吃饱了可以有这样的生活。清朝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的变化并不知晓,他们只能考虑自己眼前的梦想。
清朝重视农业,轻视其他的产业,在小农经济社会,农业发展是第一位的。
在清朝,大力推广引进高产的作物玉米、马铃薯、红薯,有了足够的粮食,使得清朝粮食产业迅速发展,加上清朝经常有轻徭薄赋的政策,老百姓都能吃上饭。
清朝鼓励农业发展,农业人口增加了,引导人民去开发荒地,增加良田的数量,多产出粮食。粮食多了自然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这样就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安定社会秩序,促进生育
人口增长其实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社会安定、有福利政策,老百姓自然愿意去生孩子,这一切比整天宣传有效果。
清朝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大力发展小农经济,商品经济没有得到发展。所有的小民都在清朝大国的梦中。
社会富裕了,人民有钱了,就不怕生孩子,得到了社会保障,没有后顾之忧的人民,更加不怕生孩子,因为古代农业社会,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也是看家庭人口。在宗族社会中,孩子多少又决定了在家族中的地位。
清代的医疗业发展,不断进步,这一切的客观的条件都在促进人口增长。
小结:
清朝的人口增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有利于普通百姓的政策等多种综合条件下,才发展起来的。
无论哪个社会人口的增长都要放在社会层面来分析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因素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