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843字,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通过宣武门之变登上了皇位,他统治时期,唐朝的经济、政治、民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第二个著名的盛世“贞观之治”。
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可以说是历史之最,贞观时期的治国理念承载着中国古达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最显著的就是在政治和民生两方面做到了相辅相成。
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发展和谐,整体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今天我们来了解下唐朝初期为何会出现盛世景象。
隋末唐初国家饱经战乱,百姓流离失所,此时刚建国不久的唐王朝接过的是一个满目苍夷,百废待兴的国家。
在公元626年,李世民通过政变登上唐王朝皇帝的宝座,成为李唐江山的第二位皇帝,立年号为贞观。此时的唐王朝面临巨大的外部威胁,尤其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突厥的威胁。
李世民刚登基不满一年新生的大唐王朝就面临着覆没的危机,北方的突厥大军兵临帝国的首都长安。李世民面对突厥的大军没有选择倾举国之力与突厥人一决雌雄,他选择了用老子的思想解决眼前的困难。
即“无为而治,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策略避开来势汹汹的突厥人。李世民选择用谈判的方式换取与突厥人的和平,不久便与突厥签订了盟约,化解了唐朝的危机。
危机过后,李世民将大唐王朝发展的重心放在了恢复生产和发展国力上来。他召见魏征谈论治世之道,魏征建议李世民用道家的思想“无为而治得之”对内要与民休息发展生产,对外要韬光养晦避开锋芒。
魏征的意见与李世民不谋而合,他果断采纳了魏征的意见。至此,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思想,成为唐王朝的国策。
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下,唐朝经过了数年的发展,恢复了国力,迎来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据史书记载,贞观年间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片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
第一、改革以民为本
唐太宗引用了《荀子周公》里的一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如水,帝王如舟,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表明了李世民对百姓十分重视。
因为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百姓的支持,国家的稳定也有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李世民深知统治阶级和老百姓之间的尖锐矛盾,他曾说金碧辉煌的宫殿,游玩赏景的水池、楼台是帝王想要的却不是百姓想要的。
因此他提倡节俭,杜绝花大钱兴修宫殿。李世民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坚持了以民为本。在法律方面,李世民立法为民制定了一套较为宽松仁爱的法律。
他主张“宽刑简政”反对“严刑峻法”并且以身作则维护法律,为社会遵纪守法营造了良好风气。在经济上总在经济上,李世民重视农业生产。
用奖励的手段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实行轻赈薄赋,减少对农民的奴役和压迫,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让耕者有农田,让农民有一个宽松稳定的生产环境。
第二、积极纳谏
唐太宗心胸开阔,对于大臣和民间的意见都能虚心接受谏言,使得朝内政治清明,他在位期间进谏的人数众多,最著名的进谏大臣如魏征等人。
他常与朝中大臣谈古论今,谈论前朝统治阶级失败的原因和成果的因素,吸取经验总结升华。正因为他的虚心纳谏使得国家政治清明,君民齐心。
隋末天下动荡不安,经济衰退,百姓痛苦,人们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唐朝建立初期,为了统一仍是征战不断,没有出现百姓们期盼的安定局面。
直到唐高宗武德七年,天下基本平定才结束。统一战争结束后,国家的发展即将转向经济、文化发展上来,这就需要用一批杰出的文人来治理国家。
为了推行以文治国的方针,李世民推行了尊儒重教的基本国策。他效仿汉武帝推行大黜百家、独尊儒术。
因为儒家思想可以让人民正君臣、明贵贱,美教化,移风俗。儒学可以维护封建等级,注意风俗教化,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贞观二年,唐太宗在国学内改立孔子庙堂,以孔子为先生,以颜回为先师,按照就典仪式进行顶礼膜拜。贞观四年,唐太宗下令全国各州县都要设置孔子庙。
到了贞观十一年,他又下令尊孔子为宣父。在推崇孔子的同时,唐太宗还下诏褒扬历代儒学,他对儒学不区分派别,只要对国家发展有所帮助就各取其长,兼收并蓄很快社会上便出现尊儒崇经的风潮。
全国学子对儒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儒家优秀的思想文化体制下,唐太宗通过科举制选取了一批优秀文学之士入朝做官,为贞观之治奠定了人才根基。
唐太宗登基后对外韬光养晦“无为而治”缓解了外部势力对唐朝的入侵,为唐朝赢得了发展时间,对内积极纳谏、重视生产,改善民生,实行礼仪教化,使得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文化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