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太宗确系能手,观其声东击西,征服朝鲜,其兵谋不亚乃父。——蔡东藩
随着朝代更替,国家领土扩张是比较常见的,从秦始皇到清朝时期,对外领土扩张是每一个帝王的愿望。作为清朝开国皇帝的皇太极,他的一生就是在对外扩张的一生,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清朝扩张了很多土地。甚至在韩国设立了一块石碑,碑中七字让韩国人感到羞愧。
天生的政治家
皇太极刚开始继位的时候,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由于努尔哈赤在位时多次对外掠夺。导致被明朝蒙古朝鲜三国包围。后来又因为国家内部的政治权力分化矛盾使得内部冲突日益严峻。他虽然是继承了努尔哈赤的汗位,但实际上他并没有过多的权利,只是一个空壳上位者。
后来为了加强统治,他采取了多种手段打算对一些贵族进行打击,削弱分权势力,提高了权力统治。经过了长时间的打压,终于废除了公里政务的救治,取得了独尊地位。后来皇太极还学习明朝的制度,开始建立了国家统治的相关机构。又建立了督察院等等一系列措施,终于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上。
由于之前努尔哈赤实行的奴隶制政策使得后金社会动荡不安。皇太极执政之后,便提出了安抚民心的方针,修改了很多政策。很多奴仆争取到了改变自己身份地位的权利,并且极力推崇农业发展,体恤名利,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些政策极大缓和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朝鲜成为开弓鸟
皇太极依旧延续着努尔哈赤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政策,因为他觉得要想使明朝覆灭,必须要征服朝鲜和蒙古。征服朝鲜和蒙古会增加军事力量,可以利用他们的力量来对付明朝,不仅如此,还解决了后顾之忧。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的明朝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并不大。拿下朝鲜和蒙古较为容易。
天聪元年,皇太极没有进行宣战就直接命令军中将领帅3万大军对朝鲜大举进攻,朝鲜战败。作为战败国的朝鲜,不想被灭国,只好与皇太极讲和。但当时朝鲜的统治者逃往周围小岛避难。而朝鲜统治者只是派了一个当朝的臣子前往清朝去送求和书参与谈判。这个谈判时间整整维持了一个多月,双方意见才达成了一致。
由于当时朝鲜是战败国,清朝是战胜国,所以在谈判过程中清军对朝鲜提出了很多条要求。不仅要求每年都要缴纳进献贡品,还要将朝鲜的继承人留在大清当质子,去除明朝时期的年号等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这个条约也被称为《江都和约》。但是皇太极仍然不满足,在1636年又以朝鲜帮助明朝危害清朝为由,亲自率领了10万大军入侵朝鲜。大军直至朝鲜首都,逼迫当时朝鲜统治者投降,甚至在朝鲜进行了掠夺。当时朝鲜已无力反击,只能对大清忍气吞声。
“大清皇帝功德碑”
在1637年,皇太极派臣子前往朝鲜,要求朝鲜为他设立属于自己的功德碑。很多皇帝对自己所获得的成就总喜欢留一些纪念,皇太极也不例外。朝鲜听到皇太极的要求受到了很大耻辱,但对于战败国的他们也很是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皇太极的要求为他制作功德碑。
1639年皇太极所要求设立的大清皇帝功德碑才制作完成,并且将此碑立在山田渡。此碑高为5.7米,长3.9米,宽1.4米。
碑上写有“大清皇帝功德碑”这七个大字。而这七个大字让后来无数韩国人为此蒙羞。除此之外还有碑文歌颂了皇太极对朝鲜的恩德,碑文是由汉满蒙三种文字构成。碑的上方刻着龙头,下方刻着乌龟的脚趾头。
无法正视耻辱历史
1894年,随着清朝慢慢衰弱,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也将清朝的军力展示在大众面前,朝鲜看到清军如今的实力大减,远不如从前。并且当时的清朝正在抵御外外敌入侵也无暇朝鲜地区。当时朝鲜的统治者又开始在全国上下清除中国在朝鲜留下的相关遗存。为此还颁布了一条法规将大清皇帝功德碑推倒拆除洪恩门。
大清皇帝碑从竖立之初就被韩国人视为耻辱的存在,所以对于大清皇帝碑被推倒是众望所归的事情。颁布了《洪范十四条》之后这块功德碑就这样被深埋于地底下。后来有人提议将此碑重新立起来,可以让后代铭记历史。于是这块碑又被挖出重新立了起来。但是立起来的碑刚刚过了两三年,当时韩国教育部的部长就命令将此碑重新埋入地底下。在他眼中这是耻辱不应该这样展示出来。
历史文化遗迹
就这样大清皇帝功德碑就在地底下沉眠了7年,随着韩国爆发洪水。大量的水流冲击导致以前埋入地下的功德碑出现在世人面前。或许也就是韩国与功德碑的缘分吧,不管怎样它总会时不时的出现。
当时的韩国总统便决定将这块碑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起来,让国民正视这段屈辱的历史,也将它铭记在心,利于国家发展。
就这样这块碑就被立了起来作为历史遗迹保护了起来,在这块碑的周围还建立起了公园。这块碑刚被建立成公园的时候,也曾遭到很多民众的反对,甚至有一些专家认为这是耻辱,不该立起来。我现在这块碑就被立在首尔乐天世界大楼的后面,成为韩国历史文化遗迹第101号。
2007年时这块碑竟然遭到了韩国所谓爱国主义的破坏,他用了大量的红油漆在碑面上涂抹。他被捕之后,通过调查还发现他曾经也有过类似的案底。他没有办法去正视这段历史,他认为韩国政府将耻辱保存下来这样的做法十分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