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商鞅认为:百姓越弱、越愚昧,国家就越强、越稳定
创始人
2025-08-30 11:03:36
0

中国古代时期,商鞅作为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人物,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表达了一个颇具震撼性的看法:他认为,当普通民众较为脆弱且知识有限时,国家反而能够达到更强的实力和更稳定的局面。

此观点初看之下颇为离奇,与现代社会的普遍认知相悖,让人难以把握其意义。

为何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安定,竟与民众的相对无力及知识匮乏紧密相连?民众的觉醒与智慧增长,是否真的会成为国家不稳定的根源?一个国家之所以强大稳定,往往不直观地被看作与民众能力的相对薄弱及信息闭塞有关。这似乎提出了一个问题:民众如果变得更加明智和自觉,是否会反而威胁到国家的平稳运行?事实上,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认识到,国家的力量并不直接等同于民众的弱化。相反,一个教育普及、民众思想开放的社会,往往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然而,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看,有时国家的稳定策略可能无意中导致了民众参与度和知识水平的相对滞后,这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民众的觉醒与智慧,本质上不应被视为国家动荡的根源。相反,它们是推动社会进步、增强国家韧性的重要力量。关键在于,如何引导这些力量,使之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发展,而不是成为破坏稳定的因素。因此,强化民众教育、提升公众意识,不仅不会削弱国家,反而是巩固国家强盛与稳定的必由之路。

【战国咸阳,风云际会】

公元前四世纪时,中国境内多国纷争不断,战国时期的七大强国积极寻求人才,意图建立霸权。这些国家明白,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吸引并留住有智慧和能力的人。因此,它们纷纷发布招募令,广纳天下英才。这些贤士们或是精通兵法,或是善于治国,他们的加入无疑为各国增添了强大的助力。七雄之间的争斗愈发激烈,每方都在图谋更大的势力范围,以期最终称霸天下。在这一背景下,人才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各国君主不惜重金、高位,只求能得到那些能够帮助他们实现霸业的人才。于是,华夏大地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的人才争夺战,七雄各展所长,竞相展示自己的实力和诚意,以期吸引更多的贤士加盟。这场历史大戏,见证了战国时期各国对于人才的极度渴望和追求。

在秦国这个地处边陲的小国,君主秦孝公满面忧虑。

秦穆公辞世之后,秦国势力逐渐衰微。至其子孙掌权之时,国家已如大厦将倾,危机四伏。

此时此刻,咸阳宫内出现了一位神采奕奕的青年。

这位人物名为公孙鞅,别称鞅,因受封地于商地,故在历史上被称为商鞅。

商鞅来自一个有声望的家族,年轻时在齐国和鲁国游历学习,阅读了大量书籍,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他怀抱远大志向,意在革新世间。

初次觐见秦孝公时,商鞅连绵不断地阐述了一系列关于管理国家和政务的基本原则。

各类武艺技能,均有所掌握,无一不擅长。

秦孝公虽感困倦,却也朦胧中察觉到眼前之人非同一般。

经过深入的讨论,秦孝公做出决定,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辅佐他推进秦国的变革。

【改革号角,愚民当道】

经过一系列探究,商鞅全面了解了秦国的实际状况。

这个位于西部边界的国家,地域辽阔但人口稀少,民众性格刚强,然而也存在知识匮乏与技术滞后的问题。

商鞅忽生一计,对秦孝公言道:“

秦孝公听后表示赞同,不断颔首。

商鞅接着阐述道:“

因此,秦国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改革运动。

商鞅改革了陈旧的井田制度,取消了其低效运作,转而实施了开阡陌政策,允许农民自主进行土地交易。

同时,对军功实行丰厚奖赏,凡是在战场上杀敌并取得功绩者,均可被授予爵位并赐予土地。

民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战况与耕地之上。

科举考试与仕途发展,均可置之一旁。

无论是否识字,均不作区分。

商鞅认为,国家的基础在于农业发展。

然而,阅读书籍往往被视为一种非必需的活动。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会认为花费时间在阅读上是毫无意义的。这种观点可能源自于对即时回报的追求,而忽视了阅读所带来的长远影响。但实际上,阅读是获取新知、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世界,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迅速带来满足感的活动,但阅读却是一种需要耐心和时间去深入体验的过程。它不会立即产生显著的改变,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思想和性格。因此,将阅读视为无用之事,无疑是一种短视的看法。阅读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即时效用,而在于它对我们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深远影响。

民众教育程度越低,观念相对更为单一。

秦国欲强盛,关键在于使民众主要从事农业劳作,为国家贡献其劳力与资源。

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普通民众主要负责军事服务和农业劳动,无需顾虑其他任何思考任务。

【强秦崛起,阴谋论发酵】

商鞅对此套方法的运用确实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在数载光阴里,秦国经历了巨大变革,焕然一新。

农业发展迅猛,军队作战能力提升显著。

秦国着手逐步兼并弱小国家,实现了对西戎地区的统一,随后直接逼近中原地区。

“强大威猛”这一称谓,逐渐令六国君主心生畏惧。

在秦国国内,尽管商鞅推行了一项限制民众知识的政策,然而国家依然安定,百姓生活富足,整个社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民众信息的限制措施在某种程度上,逐渐显现为一种策略的结果。

民众生活安稳,工作满意,对领导层的信任与支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在赞扬之声四起的同时,各种舆论观点同样活跃。

有人提出疑问,商鞅推行的政策是否真的意在蒙蔽民众?其背后意图何在?

探讨的焦点在于,其根本目的是增进民众福祉,还是意图维持统治阶层对民众思想的严格控制?商鞅是否怀有勃勃野心,通过实施某种程度的信息管控,为将来篡夺秦国的政权铺路?

各种猜测和谣言四起。

对商鞅持不同意见的声音接连不断。

朝廷与民间,对于各种事件的对错,人们各持己见,议论纷纷。

在秦国宫廷之中,同样存在许多对商鞅持反对意见的人士。

事实上,改革触动了众多已有利益者的权益,他们怎会轻易接受并顺从?

咸阳城内,一场激烈的权力较量悄然进行。

【商鞅殒命,愚民遗祸】

在商鞅权势显赫,正处事业巅峰之际,秦孝公不幸去世。

秦文王登基为君。

新帝王接纳了奸臣的诽谤,对商鞅萌生了杀意。

商鞅得知消息后,匆忙逃离,但最终还是未能幸免。

公元前338年,商鞅在茅草覆盖的街巷中遭遇了不幸,他是为推行改革而牺牲的先驱。

尽管商鞅已逝,但他推行的改革举措却流传后世,成为了历史上的美谈。

特别是愚弄民众的手段,在秦始皇的统治下,被运用得相当彻底。

其负面的名声,长久以来被人们传颂至今。

商鞅在秦朝政治体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对后世暴君的统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推行的民众管控措施,被视为一种强化统治的手段,被后来的多位暴君所借鉴。

然而,历史的最终判断总是毫不留情的。

秦朝的统治在第二代皇帝时终结,商鞅推行的改革措施,也因此被彻底废除。

实际经验显示,任何建立在蒙蔽民众基础上的政权,其存续时间都不会太长。

国家若要兴盛,定会礼遇贤士。

民众的认知能力若有所局限,又怎能期待他们主导国家建设?

尽管,在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商鞅所推行的一系列变革确实为秦国赢得了短暂的崛起与强大。

长远考虑,那种基于蒙蔽民众思想的治国方针,确实违背了自然法则与人性常理。

民众认知有限,即便国家看似强大,也仅是表象的昌盛,实则处境岌岌可危,如同堆叠的蛋般不稳定。

【启示与反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新审视商鞅的改革措施,我们会注意到一个引人深思的矛盾点:任何依赖民众无知来支撑的政治举措,或许能够短期内增强国家实力,但难以确保国家的长期繁荣稳定。

原因非常直接。

一个当代国家要确保长期稳定,不应将民众视为被管理的对象,而应视其为国家的核心主体。国家的繁荣稳定,离不开将人民置于国家管理的中心位置。不应把人民看作是受控制的一方,而应让他们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翁。这样的理念,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石。通过确保人民的参与和主导地位,国家才能实现长期的和平与安定。

民众的觉醒程度及其是否具备自主思考的能力,对国家的命运具有重要影响。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与民众是否能够独立思考、有清晰的意识息息相关。只有当广大民众能够明辨是非,形成自己的见解,国家的发展才能更加稳健有力。因此,民众的觉醒和独立思考能力,是衡量国家兴衰的一个重要指标。

只有当民众切实成为国家的坚强支柱,国家方能确保长期稳定发展。

考察商鞅在秦国的作为,其核心目的实际上是在为当时的掌权阶层奠定基础,推动变革。

他对民众的生活状况漠不关心,也不在意他们是否受过教育。

在他看来,民众是被管理者,是服务于其目的的一种实体。

只要民众履行对管理阶层的义务,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这便足够了。

关于他们是否感到快乐,这并不是核心所在。

这种注重短期效益的改革方法,表面看似合理,实则欠缺深思。

他未能重视到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民众。

一个国家若要充满活力,离不开每位公民的智慧贡献与共同努力。

每个人都应担当起国家建设的责任,而不应被视作被动的操纵对象。

回归实际,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核心在于坚守以民众为核心的原则,确保民众利益成为首要考量。

确保亿万民众生活安稳,并能充分展现其智慧与能力。

众人若能齐心参与国家建设,实现梦想的路程将大幅缩短。每位国民若能尽己所能,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那么我们与心中的理想国之间的差距,将会逐渐缩小。大家的共同努力,会让梦想的实现变得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需要去追求所谓的“形式主义”。

我们的目标在于构建一个现代化国家,这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确保国家充满公平正义且充满活力。

古人曾说:

无论是山川还是河流,重点在于集合全体国民的力量,携手迈向未来。

当下我们审视商鞅的改革措施,并非意在抹杀其历史影响,而是旨在探索一种更为先进、合理的国家治理思路。

面对新的时代背景,我们需要探索并开辟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此路径应将民众的福利作为最终指向,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进步,坚决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

【结语】

历史如同一本不断更新的参考书,时常翻阅总有新收获。

回顾商鞅推行的改革历程,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诸多有价值的经验。商鞅变法这一历史阶段,充满了变革与挑战。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一时期的变革措施和成效,我们能够发现一些对当下依然有指导意义的启示。这些启示不仅限于政治领域,更涉及到了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因此,深入研究商鞅变法,对我们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的变革,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昔日商鞅推行政策,意在控制民众,其出发点源于个人意图。

现今我们所追求的,是一个开明开放、生机勃勃的国家形态。

这两种实体尽管名称相同,但其本质截然不同。

新时代需要展现新风貌。

相关内容

图解岱美股份中报:第二季度...
证券之星消息,岱美股份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31.75亿...
2025-08-30 04:52:35
罕见飙升!5天涨超130%...
【导读】开普云连续5日累计涨幅达133.74%,股票交易严重异常波...
2025-08-30 04:51:02
实拍姆伯莫失点 曼联联赛杯...
实拍姆伯莫失点 曼联联赛杯遭英乙队淘汰
2025-08-30 04:41:26
原创 ...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句话是出自《三国演义》罗贯中的笔下,在当时被...
2025-08-30 04:34:07
朝鲜VS韩国:同一半岛为何...
在北纬38度线上,就像有一把巨大的刀,把朝鲜半岛分成了两个完全不同...
2025-08-30 04:33:56
原创 ...
光初二年(319年),石勒称大赵天王,定都襄国,史称后赵。后向河南...
2025-08-30 04:33:45
原创 ...
话说,在很多人印象中历史是严肃且死板的,看不到人间的烟火气,好在人...
2025-08-30 04:33:39
安哥拉:探寻非洲大陆的宝藏...
安哥拉,位于非洲西南部的一个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
2025-08-30 04:33:22
原创 ...
韩国人绝对是疯狂了,他说孙悟空和孔子是他们家的人也就罢了,现在居然...
2025-08-30 04:33:13

热门资讯

原创 苏... 曾经的苏联,是一个可以跟美国针锋相对的超级大国,也曾给中国提供过一些帮助。不过,很多同胞对苏联并没有...
原创 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天的我们,经常用历史上的王朝来比喻今天的现状。比如,当...
原创 男... 在咱们眼中,东亚人总是特别重视“延续香火”,有时候,甚至会搞得跟“家里有皇位要继承”一般神圣和意义重...
原创 历...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当中,发生过很多很多的事。而其中,有些事是大家都知道的,比如说秦始皇统一六国,玄武门...
原创 清... 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历史中,因为国家运转和统治者的需要,创造和衍生出了很多制度,规矩,习俗,以及为了社会...
原创 历... 刀耕火种与马背游牧的对抗是古代中国发展的一条暗线。在春秋战国之时,这种对抗就初露端倪,汉朝更是两大文...
原创 此... 古人言“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无论古今中外,只要是人所生活之处,便少不了相互的联系与矛盾。而在与人的...
原创 中...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海军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发动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突然袭击。彼时...
原创 年... 在真实历史与《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评价的是褒贬不一莫衷一是。曹操跌宕起伏的命运在三国的大背景下具有...
原创 世... 在世界历史上,有很多君主因为显赫的文治武功、伟大的国家贡献,而被后世尊称大帝,著名的有俄罗斯历史的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