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大清末代皇帝溥仪逊位。袁世凯为了厚待满清小朝廷,决定仍由溥仪住在紫禁城,并且每年还拨款400万两作为皇室的生活费用。虽然后来这400万没有如数兑现,但作为皇室来说,这点钱实在不够花销。
在这种情况下,溥仪以及宫内的太妃以及太监们不时偷出宫内珍宝变卖。1925年,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在出宫的那天,溥仪随身携带了几十个大木箱,里面装满了宫内的奇珍异宝。
据统计,溥仪带出宫外的仅字画就超过1000多件,宋、明版书200多种。其中许多字画是王羲之、王献之的真迹,每件都价值连城,最有名的恐怕还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手稿,这些珍宝绝非用金钱可以衡量。
这些字画随便拿一件出来进行拍卖,按现在的价格计算,每幅都会超过几千万元。这几十箱的书画精品是多么丰厚的一笔财富啊。
溥仪到了天津之后,幻想着继续过着小朝廷的生活,过个小节日也讲究排场,因此开支浩繁,生活难以为继。为筹集资金,溥仪不得已将自己随身携带的珍宝托人变卖。天津等地的几家古玩商以极低的价格买了几件珍宝,大赚一笔,轰动京津两地,惹得其他古玩商无不眼红。
溥仪知道后,又拿出许多珍宝,托人多方打听行情,以防再次上当,最终一家古玩店以6万元价格收购。
这批珍宝真的仅值6万吗?溥仪对比许多古玩店后真的没有再次上当吗?显然不是,这些珍宝随便拿一件出来价格都高过10万,这只不过是古玩商联起手来骗溥仪的鬼把戏。他们约定价格都不超过6万。然后得到巨额利润后大家平分。可怜高高在上的末代皇帝溥仪竟沦落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溥仪显然对前两次的交易十分不满,后又拿出些古玩卖给法国商人罗森泰,这个法国商人十分识货,也是个诚实的商人,立刻以60万元的价格买下这些宝贝,这样溥仪在天津的生活才得以维持过去。
1931年,在天津住了6年之后,溥仪辗转回到东北,那些珍宝也被关东军参谋吉冈安运送到长春的伪满皇宫。在长春的14年期间,溥仪每天仰日本人鼻息,还得经常拿出许多珍玩赏赐那些日本军官。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溥仪离开长春,除了拿走一些珍贵的首饰、心爱手卷以及乾玉玺外,其余的都交给了王敬羽、何义等人,部分留在了长春伪满皇宫。溥仪的随从利用这最后的时机将珍宝瓜分后,根本东西,隐姓埋名,一路贱卖换成金银,伪皇宫也被洗劫一空,流散民间。
当时许多旧货铺和大当铺都有这些这些珍宝,甚至一些人直接在大街上摆个地摊成批叫卖大内珍品,当时这批后被古玩界称为“东北货”。
溥仪从紫禁城带出的几十箱珍宝、字画。经过20多年的颠沛流离,最后只剩下简单的几件包裹,无数艺术珍品,成为了国人心中永远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