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深知北伐必败,为何还是坚持北伐,易中天道出其中真相
关于诸葛亮为什么要在战事接连失利的情况下坚持北伐,专家、学者和历史爱好者各有各的看法。结合史传、小说和民间说法,易中天先生对其深层真相有独到解析。今天,就跟随易中天先生走近三国,一起来剖析一下史实背后,诸葛亮的心理动机。
首先,生存需要。什么叫“生存需要”?在当时,蜀的实力虽有了长进,但是相对于东边的土著“孙权”和北面一直很强大的“曹魏”来说,并没有什么优势。而当时,关爷已经丢了荆州,原本想着要找到恰当的时机联孙抗曹,现在经过前期关爷的一番搅和,使得“联手”变得不再可能。靠不住别人,就只能靠自己,要想保基业,留生路,主动攻击、骚扰才更有希望。因为,只有不断挑起纷争,不给魏喘息、休息的机会,让敌方一直处于紧张、疲倦状态,对方才不会养足精神过来一举吞并自己。
其次,平息内斗。现在,我们会说内因决定事物发展。同样的,在当时的蜀国内部,形成了“荆、东、益”三股不同了势力,彼此之间你拉我扯,大家心不齐,各自有各自的小算盘。想要三方共存,平息内部斗争,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发动战争,以此转移和分散三派的注意力。时至今日,某些国家也还会采用这种方式来化解矛盾,相信当时的诸葛亮,也是认清了这一实质的。
再次,完成夙愿。振兴刘氏天下,使刘家基业得以为继,是刘备一直以来的心愿,同时也是诸葛亮的心愿。作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高等动物,亮眼见昔日生死与共的先主带着遗憾撒手人寰,而自己也已经垂垂将老,他也心急啊。夙愿不得偿,就算闭眼了也甘心,为不留遗憾,他也想奋力一搏。用今天我们惯用的心理分析,如果战争成功,那是功德圆满;若失败了,那也就可以断了念想。
最后,开疆拓土。这不是根本动因,但还是需要拿出来说说。当时,蜀的条件、环境、位置等,和其他两个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多局限。但是军民上下全都“嗷嗷待哺”,扩宽疆域才有可能有更多收益,也才能增强自己的软实力。于是,诸葛亮这也才瞄准了地处中原地界的曹魏。不管出于何因,我相信当初的诸葛亮对战争胜败心中多半还是有数的,他也自然明白战争即意味着僵持和内耗。但他依旧坚持,是迫于无奈,更是两害相比取其轻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