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浩瀚千年的历史上,曾经涌现出了许多极易让人混淆的历史人物,比如李广和李广利、张宗昌和张昌宗、李自成和李秀成、邓世昌和徐世昌、张自忠和张治中、李立三和杨立三……。今天,我们着重聊一聊张自忠和张治中这二位爱国将领。
张自忠(1891年8月——1940年5月),字荩臣,山东省临清人,国民政府陆军二级上将。抗日战争中,他担任第五战区右翼军和第33集团军总司令,先后参加了临沂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成为抗战中牺牲最高军衔的中国将领。
张治中(1890年10月——1969年4月),字文白,原名张本尧,安徽省巢湖人,国民政府陆军二级上将。他尊崇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贯反对国共内战,在解放战争中没有对我军开过一枪,解放前还反戈一击选择了和平道路。
张自忠出生于孔子故里山东,他的家境非常殷实,自小就开始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因为本人天资聪明,而且勤奋好学,他被自己的家族寄予了无限的厚望,希望日后能通过科举考试来光耀门楣。
不过,随着清末科举考试被废除,张自忠只能转而接受新学教育,考入了天津的北洋法政学堂读书。期间,他第一次接触和认识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接触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人士,认识到这才是救国救民的方向,从此成为了一名革命者。
在毕业后,张自忠立即投身于冯玉祥的部队,逐渐开始在军队中崭露头角。数年间,他就得到器重,终于升任了第38师的师长。
由于辛亥革命的极度不彻底,使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半途而废,全国开始了无休无止的军阀混战。在这些战争中,张自忠率部南征北战并屡建奇功,成功将自己的部队扩编为第29军。
由于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军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眼见山河沦丧,张自忠非常的痛心疾首,违命亲率自己的部队奔赴喜峰口,希望能阻击日军的不断侵略。
张自忠作战英勇,他虽然数次击退了日军的南下,但是依然无法阻挡国军的节节败退。长城防线失守后,河北承德等地也很快失陷,张自忠退守到平津地区后驻军。
由于多次与日军交战,他亲眼见识了双方军力和战力的差距,见识了蒋介石排除异己的图谋。所以,在南京国民政府一再呼吁的“国联调停”下,在南京国民政府屡屡推行的“避战求和”下,开始主张停止硬碰硬,保存实力后以待国际时局的变化。
他的这种观点和主张,虽然现在看起来充满着妥协性。但是,在当时的国内外局势下,也不失为一个中庸稳妥之策。
但是,面对卢沟桥事变的爆发,面对全面抗战的开始,张自忠接受指令选择弃守北平城,这件事的确成为了他的一生之耻。事后,民众的抗议和舆论的哗然,都使得他被骂为民族的败类和汉奸,甚至辱为“第二个张学良”。
南京国民政府为了转嫁矛盾,选择由张自忠来背黑锅,将他撤职查办后调回后方任闲职。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抬不起头来做人,痛定思痛后开始连连请缨,希望再赴前线去抗敌。
1938年,张自忠被任命为第33集团军司令,率军增援徐州战场归属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期间,他虽然不在主战场作战,但却相继收复了蒙阴、苔县等地,间接保证了整个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随着广州、武汉的相继失陷,战线过长而兵力不济的日军开始力不从心,抗战进入到了相持阶段。为了尽快击溃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也为了尽快从中国战场抽身,日军统帅部决心打通连接重庆的陆地交通线,主动挑起了枣宜会战。
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令下,张自忠的第33集团军负责正面阻击日军。
作为集团军司令,他原本无需亲临前线,但为了鼓舞士气,也为了洗刷自己的耻辱,张自忠亲率部分兵力渡河作战,立即遭到了日军的南北两路夹击,形势非常危急。抱定必死的决心后,他特意留下了遗书:
只要我等能凭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张自忠身负多伤,身边仅剩两百余人,依然坚持指挥作战,直至全体阵亡而无一投降。据《日本陆军史》记载:
藤冈元一等兵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个子军官冲去,此人却从血泊中站起,威严的目光竟然使藤冈止步,惊愕地愣在了那里。第三中队长堂野君随即开枪射击,击中了对方的头部后,藤冈才端起刺刀猛刺,那军官轰然倒地。
张自忠为国捐躯后,就连凶残成性的日军都对他表现出了足够的敬意,纷纷对他的遗体肃穆和行礼,盛赞为中国的军神。当时,身处陪都重庆的蒋介石也非常悲恸,电令李宗仁务必夺回烈士的遗骸。
李宗仁下令部队拼死搏杀,终于在激战后夺回了张自忠的遗体。重新妆奁后,第五战区派兵特意护送灵柩赶往重庆,沿途百姓纷纷都为他默哀致敬。
在1940年5月28日,当张自忠将军的遗体运抵重庆朝天门码头时,国防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臂裹黑纱亲自迎接,甚至还“抚棺大恸”。
而为了祭奠烈士英灵,延安也为他举行了极为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我党和我军领导人,都先后亲题挽词。
建国后,中组部和中宣部等多个部门联合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自然,张自忠将军就名列其中。
说完了张自忠,再继续张治中的事迹。
清光绪十六年,张自忠出生于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完成短暂的私塾学习后就开始背井离乡。几年下来,他做过学徒、账房、苦力、警察等工作。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迅速成为了社会的主流趋势。期间,张治中在扬州参加了民主革命,投身到了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为了学习军事,他成功考入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希望日后从戎报国。
1916年,张治中从保定军校毕业,立即赶赴广东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成为了“三民主义”的坚定支持者和拥护者。
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黄埔军校作为培养年轻军事人才的基地,正式在广州成立,张治中担任了第三期生的总队长。期间,他与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等人都联系密切,深受他们影响并建立起了深厚的私人友谊。
当时,张治中就私下表达了希望自己加入共产党的愿望。不过,为了避免此举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和误解,我党并没有贸然吸纳国民党的高级干部加入。
随着北伐战争的开始,蒋介石领导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的北伐军连战连捷,将革命力量由广东扩展到了华中地区和华东地区。攻克武汉后,张治中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教育长,从此长期留驻于武汉。
随着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内战期间,张治中虽然积极支持蒋介石,但对于共产党却保留了足够的同情,始终没能得到蒋的重用,远不及陈诚等人那样官运亨通。
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终于开始被拖上了抗战的道路。期间,张治中被调任湖南省担任主席,又开始与共产党人周恩来、叶剑英等人保持了或公开或隐蔽的接触。
随着正面战场的节节败退,华北、华东和华中等多地失陷,抗日战争进入到了相持阶段。就这样,位于华中的湖南省就成为了抗战的最前线,蒋介石甚至制定了焦土政策去守卫长沙。
长沙会战前,委员长侍从室副主任林蔚发来这样的密电:
张主席密,奉委座谕将对长沙用焦土政策。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
对于这种灭绝人性的行为,张治中内心是极为抵触的,长沙城的百姓将是最大的受害者。不过,在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主席陈诚的多次直接命令下,他只得默许此事发生。
1938年11月,长沙城的一场大火立即就夺去了数万百姓的生命,整个长沙城化为了灰烬。据《湖南抗战损失统计》记载,大火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十多亿元,间接损失不计其数。
面对举国的一片声讨,张治中只得替蒋介石背下了黑锅。辞去湖南省主席后,他被调任了军事委员会的政治部主任,手中没有了军权。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为了表面顺应这股潮流,蒋介石连续三次公开邀请毛泽东亲赴重庆,进行国内和平谈判。
经过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终于达成了《国内和平协定》即“双十协定”。之后,在内战尚未爆发之际,张治中就被任命为西北行营主任兼任新疆省主席。
1946年6月,在国共内战爆发后,张治中竭尽全力避免内战,避免与解放军交火。建国后,据邓颖超同志在《〈张治中回忆录〉序》中这样记载:
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文白先生是一位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军人。
等到三大战役结束后,蒋介石的主力嫡系部队已经损耗殆尽。在桂系的逼迫下,他只得再次宣布下野,由副总统李宗仁成为了代总统。
李宗仁刚一上台,很快摆出一副积极和谈的架势。甚至于,他还派遣与共产党人素来交好的张治中率团飞赴北平,开始进行又一次的和平谈判。
作为国民党的首席代表,张治中与共产党的首席代表周恩来进行了数轮会谈,双方取得了不少的共识。最后,在惩办战争罪犯和定论战争责任等问题上争执不下,谁也没有进行退让。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毛主席亲自接见了双方的代表团成员。之后,在战犯名单、军队改编和联合政府等问题上,双方又一次做出了让步,终于达成了《国内和平协定》。
结果,无论是身处总统府的李宗仁,还是躲在溪口老家的蒋介石,都拒绝承认这份和平协定。甚至于,蒋介石还进行了一次恶毒的评价:
文白无能,丧权辱国!
这次谈判失败后,国民党的和谈代表们面临着是去还是留的问题。在我党的真诚劝说下,绝大部分成员都愿意主动留在北平,建设日后的新中国。而作为首席代表,张治中只同意其他人留下,但自己应该回去复命。周恩来亲自劝说:
西安事变中,我们已经对不起一位姓张的朋友了。今天,再不能对不起你这位姓张的朋友,请务必留下。
面对历史潮流,面对和平前景,张治中终于选择继续留在北平。随着建国的脚步临近,建国筹备委员会开始征集新中国的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等重大事项。
在国旗的候选方案中,共有3012幅入围。其中,由曾联松设计的“红底五星旗”虽然入围,但却并不被人看好。当时,绝大部分人都看好“五星黄河旗”,包括毛主席本人。
但是,张治中却提旗帜鲜明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国旗上的一条横杠,似乎有分裂国家的嫌疑和意味,认为“红底五星旗”更能体现我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终于得到了筹委会的最后认同。
建国前,张治中还多次致电陶峙岳将军和新疆的主席包尔汉,为我党和平解放新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张治中以个人的名义给蒋介石写信,奉劝他放弃“反攻大陆”的极端立场。进入五十年代,还多次真诚规劝自己的朋友、部属和学生都能摒弃前嫌,迅速回归祖国,据他在《台湾应主动抛弃“美帝”》中记述:
每当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翘首北望,宁不伤神?回来吧,家人亲友在盼望你们,祖国人民在召唤你们!
不过,在1966年的那场大运动中,张治中还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好在,得益于周总理的多次保护,他才走出了困境:
张治中是我党的好朋友,曾经三到延安,曾经多次接送毛主席。
1969年4月6日,张治中在北京因病逝世,走完了自己传奇而爱国的一生。就在临终前,留下了自己的遗嘱:
虽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但能在其领导下度过晚年而毫无遗憾。
张治中过世后,周总理不顾大运动的冲击和漩涡,亲临八宝山为他主持了遗体告别仪式。对于张治中将军,毛主席也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张治中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本文提到的两位张将军,无论是张自忠还是张治中,都堪称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爱国者,都应该被后世所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