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历朝历代无论再怎么动荡,在世界上依旧是外国人眼中确确实实的“天朝大国”。而封建社会的中国迈入近代以来成为西方人眼中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晚清的腐败与无能,被认定为罪魁祸首。当然,清朝弱归弱,史学家们也没少花费笔墨描述列强侵略的野心,实际上,在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法等西方国家,实际上并非盯着清朝的领土来的,他们看中的是中国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说白了英国人也不像跟这个东方大国结梁子,到底还是为了钱。
其实,19世纪初期列强还是很忌惮清朝的,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前任明朝。从明朝万历皇帝开始,英国就多次给中国皇帝写信,表达想要建立经济往来的渴求。但那时候的明朝虽然在衰颓,但是仍然很强。明朝曾多次挫败英国、荷兰等国武力入侵的企图,还逼迫这些工业时代后的海洋霸主们签订了很没面子的条约。然而,相同的一幕在1840年开始了。
说起那段历史,我们就不得不提起林则徐。这位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清末名臣,一直以来都被尊为“民族英雄”,在爆炸君看来实在有些过誉了。1839年,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赶赴广州禁烟。林则徐是个实干家,但是他身上却有一股清末士大夫不好的风气,就是先不管情况如何,话一定要说得赏心悦目。到达广州后,他立马向十三行洋人商会传讯,命令他们上交鸦片,并保证以后不再携带鸦片,不再中国买卖。林则徐话说得非常坚决:“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然而,在鸦片涌入中国之前,中英之间的贸易中,中国居然还占着贸易顺差。因为中国出口的茶叶、瓷器等商品价值远高于英国的工业产品,而鸦片作为敛财的利器,英商自然不会老老实实交出去。因此,经过很长时间的斡旋后,林则徐采取了强硬手段收缴鸦片共237万斤,扣押了部分强硬的英商,并于1839年6月3日于虎门销毁。
虎门销烟确实振奋了民心,但此后林则徐做了两件事,错得非常离谱。1840年1月18日,林则徐为了彻底杜绝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向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发出了一封《谕英国国王书》。实际上,当时在中国卖鸦片最凶的是英美两国,但美国没有国王,林则徐不知道该提交给谁,就先拿英国“开刀”。这封书函写得非常浮夸,按照惯例,他先用大篇幅赞扬中国皇帝,顺带把维多利亚女王贬得一文不名,如“洪惟我大皇帝扶绥中外,一视同仁,利则天下公之,害则为天下去之,盖以天地之心为心也。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就像是某个犄角旮旯里的小国国王似的。然后,林则徐将英商卖鸦片扰乱中国社会秩序的情况陈述,要求英国政府禁止鸦片贸易。这还不算,林则徐还为不种鸦片后的英国人规划好了“后路”,即“尽锄其地,改种五谷”,让人家改行回家老老实实种地。
为了保证这封通牒“原汁原味”,林则徐先找人翻译成英语,又找人从英语翻译回汉语,再呈给道光皇帝审阅。但林则徐站在中国传统文人的视角上,实际根本就没有搞清形势。清朝虽然仍是占据着世界GDP总额1/4左右的巨无霸,但已经不是“天朝大国”了。他咄咄逼人的口吻搞得英国人一脸懵逼,英国人还特意将《谕英国国王书》刊登在《泰晤士报》上,供人们当笑话看。维多利亚女王还担心林则徐会把抓到的英商就地正法,因此,英国政府不得不出面干涉。
实际上,当时销售鸦片在英国属于商会行为,而非政府支持。英政府在这一点上也是持中立态度,但偏向于如果清朝提出反对意见,那么大家就坐下来好好谈。但林则徐的强硬使英政府不得不站在英国商人这一边,此时林则徐做了件更离谱的事,即下令围攻英国领事馆。“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多少年来的规矩,他此举不但激怒了英国人,还违背了国际法。英国一怒之下发动鸦片战争,然而战争初期,林则徐还认为英国人膝盖无法弯曲,行走只能像僵尸一样蹦跶,非常好对付。但在经历一系列的失败后,林则徐居然还隐瞒朝廷,上报“七战七捷”。
当然,结果大家非常熟悉,纸包不住火,被蒙在鼓里的文武百官还在设宴庆祝大捷,就接到了大败的消息。然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没能惊醒清朝,欺上罔下的传统依旧根深蒂固。后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两广总督叶名琛吹得比林则徐有过之而无不及,竟上奏称直接击毙了英国舰队司令。就在英法等国代表团进京签署《天津条约》时,咸丰帝居然还让僧格林沁在大沽炮台设埋伏,“大胜”后又设宴庆功。随后英法代表团共39人被清朝尽数扣押,咸丰帝想因此作为筹码,与列强斡旋,好挽回一点颜面。然而,忍无可忍的英法联军彻底被激怒,一路打到北京,法国人甚至还要烧了紫禁城泄愤,最终在权衡一下,英法联军一把火烧了“万园之园”圆明园。从此,清朝懦弱腐败的本质被彻底揭开,列强从中国掠取资本也渐渐成了惯例,就连做了中国一千多年附属国的日本也骑到了宗主国头上。
林则徐确实是爱国的,也绝不是很多观点那样将其定义为“民族罪人”,但他却是晚清士大夫阶层的代表。清末士人阶层与统治者们的骄傲与固步自封才是民族耻辱出现的根本原因。然而,清末“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却没有真正地看清世界,成为了那根关键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