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州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左州金山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承载着千年岁月流转的故事,散发着无尽的诗意。它见证了地域的沧桑变迁,留存着文人墨客的游历踪迹,更凝聚着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是江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左州的历史沿革
左州,这片古老的土地,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它在古代曾是西原黄峒地,旧称 “左阳”。汉代时,左州属临尘县地,归郁林郡管辖。晋太兴元年(公元 318 年),晋城县在此设立(县治位于现今的岜侣村),管辖左州一带,隶属于晋兴郡(郡治在今南宁市)。此后,宋、齐、梁、陈各朝沿袭旧制。
唐朝末年,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设立羁縻左州。因其地处左江要冲,战略位置重要,故而得名 “左州” 。五代十国时期,左州依旧隶属于邕州。宋景祐四年(1037 年),左州隶古寨,归属左江道,由土官黄万明世袭统治,统属邕州。元朝时,左州归太平路管辖。
明朝初期,左州为土左州,知州黄胜爵世袭,隶属于太平府。然而,天顺年间,土官黄昱、黄倚兄弟为争夺世袭之位,兵戎相见,致使州民深受战乱之苦。直到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 年),朝廷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将州治迁至龙村,仍属太平府。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 年),知州李钦承又将州治迁至古榄村(即现今的左州街),恢复 “左州” 旧称。清朝建立后,继续沿用明朝的行政区划。
进入民国时期,变革频繁。民国元年(1912 年),左州被废除,设立左县。民国 2 年,左县属镇南道。19 年,隶属南宁民团区。21 年,改隶龙州民团区,同年被划为三等县。22 年,降为五等县。25 年重新划分等级,左县仍属五等县。28 年,一至五等县分为甲乙两级,左县为五等乙级县。36 年,曾计划与崇善县合并为丽滨县,但最终未能实施。37 年,驮卢镇划归左县。38 年,左县属第七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左县名称依旧保留。1951 年 4 月下旬,左县与崇善县合并,各取一字,定名为崇左县。1951 年,崇左县属龙州专区。同年,龙州专区迁至崇左县城(今太平镇),并改称崇左专区。1952 年,宾阳、崇左两专区合并为邕宁专区,崇左县随之归属邕宁专区。1953 年,邕宁专区被撤销,崇左县直隶桂西壮族自治区。1956 年,桂西壮族自治区更名为桂西壮族自治州,崇左县隶桂西壮族自治州。1958 年,撤州复设专区,邕宁专区更名为南宁专区,崇左县属南宁专区。1960 年 1 月 7 日,经国务院批准,崇左县与扶绥县合并为左江县,县治位于今太平镇江南城区。1962 年 3 月 27 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左江县,恢复原县建制,仍属南宁专区。1970 年,专区改称地区,崇左县属南宁地区,一直延续至今。
金山的传奇与变迁
金山,作为左州八景之一,在历史的记载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清康熙四十八年李铨所撰的《左州志》记载,金山坐落于州城西门外约一里有余的地方。山上曾建有观音殿、玄武庙,庙后山峦连绵起伏,一处名为流霞仰高的地方,汇聚着总计三十六座山峰。其旁山峰峻峭,峭壁上雕刻的龙形装饰,在阳光下光芒闪耀。远远眺望,金山山势空灵,山洞开阔轩敞。洞外,一座孤峰拔地而起,仿佛倒插云霄,它凌空突兀,形状恰似兵器,又仿若垂落的羽翼,因此得名文云居三,在三十六峰之外格外醒目。金山前方,两座石山突兀而出,石壁高耸数仞,气势非凡。
山间怪石嶙峋,形态各异,环绕四周,岩洞曲折幽深,引人探寻。前任州官邓体静独具慧眼,在此开辟出一处洞天胜境,并在岩石上刻下 “金山” 二字,还修建了亭子,为金山增添了人文韵味。这里山峦层叠,险峻巍峨,有桥连接,方便人们登山赏景。四季更迭,金山展现出不同的景致。春天繁花似锦,烂漫多姿;秋天月色皎洁,宁静悠远;青黑色的石头与苍翠的树林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天然画卷。夏日,山中凉爽宜人,丝毫感受不到暑热;冬日,温暖如春,让人忘却寒冷。如此美景,宛如王维笔下的山水画卷,充满诗意;又似李白诗中的奇幻仙境,令人陶醉。银色的屋脊与晴空中的云霞相互辉映,金山临近江水,山势起伏如同屋脊,晴霞映照山间,闪耀的银色光芒,仿佛唐人诗句中描绘的金银瑞气,遥远而神秘,令人心驰神往。漫步金山,仿佛能看到麋鹿自在嬉戏,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
金山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相传,大约六百多年前,金山山顶有一鼎金炉,整日香烟缭绕,香火不断。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始,当地百姓怀着虔诚之心,在山顶修建寺庙。这座寺庙在历史的风雨中饱经沧桑,清嘉庆六年曾进行重修。那时的金山寺,前门牌坊朝南,人们沿着台阶拾级而上,穿过石桥,便能抵达前门朝北的建筑。寺内供奉着北帝、观音娘娘、三宝佛等,庄严肃穆,香火旺盛。金山寺所在的金山,山势独特,魅力非凡。晴天时,它宛如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卷,阳光洒在翠绿的山林间,熠熠生辉;雨后,云雾缭绕,更显清幽宁静,仿佛世外桃源一般。山中树木郁郁葱葱,千峰叠翠,溪流潺潺,万壑争流,奏响一曲自然的乐章。云霞从岩石间袅袅升起,如烟似雾,如梦如幻,美景尽收眼底。
民国二十六年八月,李品仙曾莅临金山寺游览,被这里的美景所折服,留下 “左阳胜境” 的题词,为金山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抗战时期,金山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左县政府公务人员及学生在此隐蔽办公、上课,躲避战乱;这里还曾是美国盟军援华抗日的空军驻地,为抗战胜利贡献了力量。然而,往昔修建机场时,金山所属的部分山峰因取用石料被无情炸平,曾经令人心驰神往的洞天胜境也惨遭填平,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只留下无尽的遗憾与叹息,成为人们记忆深处难以磨灭的伤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时代浪潮的影响,金山寺不幸遭到破坏,往日的辉煌不再。幸运的是,在八十年代初,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金山寺开始重建。当地居民纷纷捐资出力,经过不懈努力,金山寺逐渐恢复往昔的生机,再次成为人们寄托信仰、游览观光的胜地。
金山节:传承千年的民俗盛宴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年)始在金山上修建寺庙,此后,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当地群众便会在金山举行抢花炮、舞狮、舞龙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金山节,至今将近6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破除封建迷信运动的开展,金山寺被毁,相关活动也被迫停止了 20 余年。1984 年,左州街居民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责任感,纷纷捐资重建金山庙。新建的寺庙共有三间,恢复了往日的庄严。同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左州群众举行了盛大的抢花炮活动,现场热闹非凡,观众多达 1 万多人,金山节再次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每年农历二月十九的金山节,是左州当地重要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各种活动精彩纷呈,热闹非凡。观音出游、八仙过海等民俗表演,展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敬畏;抢花炮、舞狮、舞龙等活动,充满了力量与激情,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活力与团结;文艺演出、对山歌等节目,更是将当地的文化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抢花炮、百家宴等环节,则让人们沉浸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感受着邻里之间的温情与欢乐。
2010 年,金山花炮节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成为江州民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左州金山遗址,也分别在 1992 年被崇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被崇左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荣誉不仅是对金山历史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更是对这片土地的珍视与守护,激励着后人传承和弘扬金山的文化传统。
文人笔下的金山
金山的美景如诗如画,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历,他们在此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为金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知州李铨对金山情有独钟,他的诗作从多个角度描绘了金山的风貌。在《金山雨霁》中,“雨歇金山夜,朝来坐翠微。川原草色润,城郭火烟稀。万紫排空立,层云傍日飞。阴晴俱有致,引望竟忘归”,生动地描绘出雨后清晨的金山美景。诗人坐在青山之中,眼前是被雨水滋润得鲜润欲滴的山川原野,城郭炊烟袅袅,稀疏升起。花朵艳丽夺目,仿佛要排空而立,层层云朵环绕着太阳,悠然飘动。无论是晴天还是阴天,金山都各具韵味,让诗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在《金山种花即事》里,“地僻惬人意,春深好种花。岩前除宿草,石罅长新芽。时雨来天外,幽禽过水涯。孤怀聊可寄,不羡邰平瓜”,诗人通过描写在金山种花的日常,表达了在这偏僻之地种花的惬意心情,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独特感悟。远离尘世的喧嚣,在金山的怀抱中,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让诗人内心得到了宁静与满足。
李铨的《金山行二十韵》更是详细描绘了他在金山的生活与心境,“粤三月之春,岁次在己丑。善万物洗生,大小均薄厚…… 吏不厌其烦,民亦乐其有。巍巍仰高峰,会心得四友…… 直樸惬吾心”。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诗人感慨于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在金山为官,与百姓和谐相处,登山交友,感受着质朴的生活,让诗人内心充满了满足。
除李铨外,还有众多诗人也留下了赞美金山的佳作。“山奇晴亦秀,雨过更清幽;树色千峰翠,溪声万壑流;云霞岩里出,烟景望中收;欲尽金山胜,还登水月楼”,这首诗生动地描绘出金山的奇秀与清幽。晴天时,金山山势奇特,景色秀丽;雨后,更加清幽宁静。千峰翠绿,树木郁郁葱葱,溪水潺潺流淌,万壑回响。云霞从岩洞间袅袅升起,如烟似雾,诗人想要尽情领略金山的美景,还登上了水月楼,展现了对金山美景的极致赞美和无限向往。
锦邕太守在诗中写道 “何处层峦最可寻,高人得趣号登临。不必皆经遍,想到云开意自深”“雨霁山头躡履寻,前人珍重胜南金。镌题留得芳名在,怪石连云洞壑深”,表达了对金山的探寻之趣和对前人遗迹的珍视。在诗人眼中,金山的层峦叠嶂充满了神秘与魅力,即使不必走遍每一处,只要想到云开雾散时的美景,内心便充满了向往。前人留下的题字和遗迹,如同珍贵的宝物,见证了金山的历史,也增添了它的文化底蕴。
郡人张煜的 “斧劈神工巧作峰,耸翠压荒州。云来洞口光常满,雨过山头流。登眺平芜来野色,衔杯岸树入金瓯。漫言地僻无佳境,泉石新晴任我游”,将金山的山峰比作神斧劈开的杰作,展现了金山的雄伟壮丽。山峰高耸入云,翠绿的山色仿佛要压倒整个荒州。云雾缭绕洞口,光芒常照;雨后的山头,水流潺潺。诗人登上金山,眺望远方,感受着山野的景色,举杯畅饮,欣赏着岸边的树木,陶醉在这美景之中。同时,诗人也反驳了那些认为此地偏僻没有美景的观点,表达了对金山美景的喜爱与自豪。
蛟川傅嘉让的 “峭壁如人立,晴岚次第开。野花添艳色,林鸟试新顋。楼迥扶筇入,僧闻爱客来。平生耽丘壑,竞日此徘徊”“不舆群山伍,突如镇粤秋。参差结石窟,耸峭插金牛。地僻林风静,花妍野寺幽。高贤登眺日,触目已情留”,描绘了金山的峭壁、野花、林鸟等景色,以及金山的独特山势和宁静氛围。峭壁如同人站立一般,陡峭险峻;晴日的山间雾气逐渐散开,野花绽放,增添了艳丽的色彩;林鸟欢唱,展示着新的歌喉。登上高楼,拄着拐杖漫步其中,僧人听闻有客来访,热情相迎。金山山势独特,不与群山为伍,突兀地镇守着这片土地。这里地僻林静,花朵娇艳,野寺清幽,让前来登眺的高贤们触目生情,流连忘返。
山阴张懋昭的 “云散千峰迥,林深日尚微。草经新雨绿,花被晚风稀。水鸟冲空去,游絲无力飞。忘情牛背子,一曲傍溪归”,为我们呈现出一幅云雾消散、山林清幽、牧童晚归的田园画卷。云雾散开,千峰耸立,更加高远;山林幽深,阳光微弱。新雨过后,青草翠绿欲滴;晚风吹过,花朵渐渐稀疏。水鸟冲向天空,游丝无力地飘荡。放牛的孩子悠然自得,在溪边唱着小曲,骑着牛儿缓缓归来,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京口孙士濂的 “地僻心常静,登临喜雨过。山增色愈秀,风清蝉始鸣”,则通过描写雨后登山的感受,展现了金山的宁静与秀丽。金山地处偏僻,却能让人内心宁静。雨后登山,更觉山色秀丽,清风拂面,蝉鸣声声,仿佛大自然在演奏一首美妙的乐章,让人心旷神怡。
这些诗篇,从不同角度描绘了金山的美景,或写雨后清新,或绘晴日秀丽,或抒登山之情,让金山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它们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今,让后人能够透过文字,穿越时空,领略到金山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魅力。左州金山,这片充满诗意与故事的土地,正等待着更多人去探寻它的美,感受它深厚的历史底蕴。(根据历代志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