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很多人以为满清的剃发易服令是多尔衮提出的,但实际上剃发令总计推行了两次。后果最为严重,其实是第二次!始作俑者竟然是一名山东淄博汉人,他就是连三姓家奴吴三桂都看不起的孙之獬。
孙之獬生于万历十九年,31岁时考中明朝进士。值得一提的是,和孙之獬同年科举的还有一个名人武将,他就是名列二甲的民族英雄卢象升。
后来,孙之獬被选中庶吉士。庶吉士、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后学历。按理说,孙之獬的文化素养不低能,但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向来不一定画等号。比如:孙之獬在崇祯末年做官,宦官魏忠贤当权为了能升官发财,孙之獬不惜丢掉自己的脸面。
作为一个读书人,竟然一心专研溜须拍马!献媚巴结领导的海洋里不能自拔,有失大明文人风骨。
天启七年,孙之獬担任顺天乡试主考官。为了讨好魏忠贤的党羽兵部尚书崔呈秀,竟然将其一字不识!不学无术的儿子崔铎破格录取。孙之獬这番举动,大明朝野哗然。孙之獬顺利加入阉党后,他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滋润!但是,很快就到头了。
崇祯元年,大太监魏忠贤倒台,眼看大靠山已倒。孙之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跪到了东林党人面前,声泪俱下的表示自己已经改过自新。然而,东林党人根本不吃他这一套,在官场混的一地鸡毛的孙之獬被削去官职!回到了山东淄博老家,这一待就是17年。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孙之獬抓住了这次升官发财的机会,再次跪在了李自成的面前。想在大顺朝政,谋了一个翰林的职位。然而,孙之獬的好日子总是短暂。李自成的大顺军在山海关之战中,因吴三桂倒戈投降满清,大顺军在八旗军的夹击下迅速溃败。
孙之獬仅仅做了一个月的两朝元老,就仓皇逃回山东老家。孙之獬两次求职失败的经历,让孙之獬对之后的职业生涯十分茫然,辛苦钻研大半辈子的溜须拍马,难道就没了用武之地吗?
没过多久,孙之獬的机会再次来临。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后入主中原,改朝换代首次颁布强行剃发易服的命令。
但是,由于满清王朝建立初期,政权根基十分不稳,中原各地反抗起义不断。所以,多尔衮剃发易服的命令实行十分缓慢,不久就被废除。当时山东地区的起义活动尤其活跃,孙之獬的老家淄川也有这种情况。考虑在三后,孙之獬决议和家乡的反清起义军们搏一搏,或许可以换得满清朝廷的信任。
摄政王多尔衮看到了孙之獬保卫淄川的行为后,特意将其授予满清礼部侍郎。自此,孙之獬的三朝元老已成。后来,孙之獬为了向自己的第三任主子多尔衮表忠心,竟然做了一件让无数汉人为之唾弃的举动。
满清夺得天下后,为了避免汉人们的抵抗,便以天下臣民照旧束缚。满汉各从其变,代替了之前强制性的剃发易服令。
当时的满清朝堂,大臣们纷纷自觉站成两排!一边是汉人、一边是满人。满清上朝之时,早就剃发易服的孙之獬穿着满清官服,想站在满人这边,却被满人说成是汉人!
想站在汉人这边,然而汉人也不要他站。
孙之獬从小到大,被人骂了无数次!但是没有一次比得上这一次狼狈不堪。徘徊在中间的孙之獬十分尴尬,整个大清朝堂回荡着满汉大臣们的嘲笑声,孙之獬好像一条狗。
自此之后,孙之獬一个邪恶的想法诞生了。如果你们这些投降的贰臣看不起我,那大家就必须和我一样!全盘满化的思想在孙之獬的心中发芽。如果跪着能纵享荣华富贵,孙之獬情愿像秦桧一样长跪不起。
回到家后的孙之獬奋笔疾书,认真程度比当时在大明考进士时还要卖力十倍!写下了洋洋洒洒的万言书。殊不知,孙之獬的这封万言书里每一个字,犹如一把把邪恶的利刃,日后染上无数汉人百姓的鲜血。
孙之獬在万言书中,强烈建议摄政王多尔衮加快执行剃发易服令。上言书中写到:“满清平定中原王朝,颁布剃发易服令,是为了中原王朝服从陛下!如若不施行剃发令,则代表着陛下从中原王朝!只是一个剃发易服令。”
竟然被孙之獬上升到是否服从清廷统治的高度!以汉人百姓的身家性命,作为自己获取功名利禄的垫脚石。何况自己也是汉人啊!
明朝覆灭,满清入主中原改朝换代。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只不过是想安安稳稳日子!管他哪朝天子哪朝臣,他们只想有口饱饭吃。可这么简单的要求也得不到满足,连自己的身体发肤也要遭受侮辱。而且这种大言不惭、大逆不道的虎狼之词,竟然出自一个汉人之口!一个大明读书人之口。
孙之獬的建言献策,摄政王多尔衮十分满意。心想:这下有人替我背锅了。看吧!这回剃发易服令的颁布,可跟我没有关系,是你们的汉人提议的。
顺治二年,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布剃发易服令,这一次比之前更为强硬。大清全国官民十日之内全部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一时间,清朝全国各地的剃头匠走上街头,对于违令剃发易服者直接军法处置。
作为传统汉人来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毁伤那可是对父母祖宗的大不孝!这是华夏几千年来传承至今的传统,而衣冠束发更是汉人的象征。
满清强制汉人剃发易服,将彻底触痛了汉人的神经!意味着满人不但要占据汉人土地,还要彻底征服汉人的灵魂!直接激化了满汉矛盾的对立。
满清强制推行剃发易服令引发的后果,是灾难性的。江南地区不断掀起反清复明的高潮!招致满清更加残酷的镇压,形成了恶性循环。
顺治二年,江阴人民为了抵抗满清剃发易服令,在典史阎应元等人的领导下,进行反清斗争!前后持续了整整81天。事后全程17万汉人全部殉国,无一人幸免。清军也损失了三位八旗军王爷,阵亡士兵高达7万余人!史称《江阴八十一日》。
也是在同一年嘉定百姓拒不剃发易服。乡绅侯峒曾率领嘉定百姓起兵反清,同为汉人的满清总兵李成栋,亲率5000士兵前来镇压。嘉定城破后,李承栋前后三次下令屠城。嘉定城3万百姓全部遇害,史称《嘉定三屠》。可以说,满清剃发易服令的强制推行,引起了汉人各民族百姓的强烈反抗。
不管是清军还是百姓,因为剃发易服令而死伤的人数不下百万人之举!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孙之獬。
出发点仅仅是为了阿谀奉承拍马屁,恶意报复投降的汉人文臣武将,为了能获得多尔衮满清朝廷的顶戴花翎!然而孙之獬的梦想至死都没有实现。孙之獬在提出剃发易服令后,他在清廷之后也没有什么作为,只是利用手中的权力拿来变现罢了。
孙之獬被人揭发后,再次又被清朝贬为庶民,第三次灰溜溜的回到了山东淄川老家。
顺治三年,山东爆发起义,农民军攻入淄川将这个千古罪人孙之獬活捉,五花大绑游街示众。当时的山东百姓对于孙之獬深恶痛绝,纷纷在他身上刺满针孔,以此惩罚他剃发易服残害同胞的罪行!事后将他斩首示众!孙之獬全家男女老少无一幸免。
孙之獬的死讯传到满清京城后,汉人无不拍手称快!而满人却毫不在乎。就连他极力讨好的清廷主子多尔衮,也没考虑过要给他表彰和追责!甚至连一个谥号都没有。我们在淄博淄川区看到那座被砸毁的孙氏墓碑时,或许更应思考:是什么力量,让一个饱读诗书的明朝进士,最终异化成文化自戕的推手?
自古以来,读书人为官者!为了功名利禄卖身投敌的不在少数。但是他们一般都会扯下一个遮羞布,要么被逼无奈、要么同存共荣!要么水太凉的钱谦益,以此掩盖自己的贰臣贼子身份。
明末投降满清的官员不在少数,贰臣对外宣称:是因为清军帮他们打败了闯王李自成,为大明崇祯帝朱由检报了仇。所以,对满清一生相许。但是他们在成为贰臣之后,多少心中都有过愧疚。即便以卖主求荣而出名的吴三桂,也曾多次劝阻多尔衮剃发易服令的实施。
可以说,明朝孔孟儒家士大夫在"忠君"与"生存"、"华夷"与"现实"之间的集体精神分裂。
明朝汉人文武百官集体投降清朝,也没有带来树碑立传而是被满清丢进了《贰臣传》。
明朝崇祯帝三顺王投降满清
孔有德:原皮岛守将,献红衣大炮技术,受封恭顺王,主导西南战事。
耿仲明(耿精忠之父):率部降清,受封怀顺王,参与江南征伐。
尚可喜:献广鹿岛降清,封平南王,剿灭广东抗清势力。
明朝崇祯帝辽东系将领投降满清
李永芳:首位投降后金的明将,开启降清先例。
祖大寿:两次降清,锦州守将,影响辽东防线崩溃。
吴三桂:开关引清军入关,剿灭南明永历政权,后反清引发三藩之乱。
南明政权覆灭推手投降满清
洪承畴:明朝兵部尚书降清,制定清初统治策略,镇压江南抵抗。
郑芝龙:掌控东南海权的福建总兵,降清导致南明海上防线崩溃。
孙可望:原大西军首领,献西南军事布防图,终结南明最后希望。
明朝崇祯帝地方重臣降将满清江北四镇将领
刘泽清:山东总兵,弃守扬州致史可法殉国。
刘良佐:率十万军降清,参与江阴屠城。
明朝崇祯帝湖广系投降满清将领
左梦庚:拥兵80万却降清,瓦解长江防线。
李成栋:先降清屠杀江南,后反清归明,经历复杂。
明朝崇祯帝特殊群体投降满清
绿营体系:约60万明军成建制降清,改编为清军主力。
郑成功旧部:如施琅降清后主导收复台湾。
明朝文官降臣满清代表
范文程:最早投奔后金的汉人谋士,参与制定清军入关、满清入主中原、清朝建国典章制度。
孙之獬:建言献策多尔衮二次推行剃发令,激化满汉民族矛盾,百万汉人屠戮殆尽。
作为汉人的孙之獬,利用满汉文化冲突获取权力杠杆。奏请多尔衮直言:"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作为汉人的孙之獬,利用满汉文化冲突获取权力杠杆。孙之獬建言献策剃发易服无下限的读书人,造成“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不耻行为!导致百万汉人无辜丧命!就连三姓家奴的吴三桂都看不起他。